从表演球理解台球技术(二)翻山越岭

标签:
股票 |
从表演球理解台球技术(二)翻山越岭
http://s15/mw690/003d2quEgy6PAiUrJsW9e&690
由于我还不会上传视频,因此请大家在百度上搜索“傅文政台球”。里面总共有七组表演球。我将在后面的内容中慢慢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这是我最喜欢的表演球之一:原因有两个:
1,首先是路线看起来非常过瘾。
2,其次是这个表演是可以在现场进行表演的。
我在2000年上海9球公开赛的时候,现场表演过!当时因为还在打球,因此这个球的成功率大约高于50%。
在刚开始打台球的时候,那时候所谓的表演球,基本上都具有浓厚的功力球色彩。不像现在的表演球,都是以一些应用技巧为主体。也由于我自身的功力球相对强一些,因此我特地录制了几组表演球。
大概是在我21岁那年,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台球可以这样子打(翻山越岭)。
所以我们就拼命的练习这种高杆!但是这实在是困难!
我还记得非常清楚,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每次出杆完,常常会觉得牙齿有点酸痛。
我们参考很多台球高手的发力方式,后来发现,用虎口握杆,成功的机会最大!到后面,几乎是用拇指和食指扣着球杆在打球!
(很久以后才知道,这样子那里打得稳!)
这种强度的高杆,球杆在接触母球的时候,会有一个明显的滑动感觉!
那个时代的台球桌,基本上都是质量非常差的球台。而且,也不知道打这种表演球,台布必须是新的。也不知道球台必须干燥,母球必须打蜡!所以桌面非常潮湿,摩擦力非常大。而新的桌布,干燥的桌布和打蜡的母球,摩擦力比较小。母球的旋转可以维持的比较久。才可以打出这种路线!因此,我们练了差不多五年。从来没有成功过!
事实上,我这一生。从来没看见过这个表演。因此,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我的朋友是在忽悠我!
后来到台北去打球的时候,他们在球球桌底下放了一个煤气炉,用热气来进行干燥。每个球都经常上蜡。因此母球的旋转可以持续的非长久!只要一点点高低杆,母球就像不会停止的一样!一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问题发生在哪里!所以我很快的就可以成功!
但是,那也是偶尔一次而已!
一直到1996年,我自己有了球场之后,才算是能够专业的练习这样的表演球。我大概每一个月就换一次桌布。把用过的桌布存起来。用来更换质量较次的球台。由于从来没有机会这样子挥霍球台桌布,所以那时候,我极度沉迷在表演球的练习当中。
在这个表演球上面,我和大家分享几个我的心得:
一,很多人以为目标球在发球線上的颗星上,母球的摆放路径应该接近右上方底袋附近。我在其他博客内容中曾经说过,球在颗星上反射的时候,有一些力量作用在上面。因此这个母球的摆放位置,应该是接近右边颗星上方的标识点附近(约多1/4)。但是这样的角度,常常会使使球在碰击到3号球的时候,不够力量来绕开组合球。成功率会下降很多。
后来我发现,如果把母球的摆放角度增大,并且打击的时候,稍微把架桥点提高,加一点司登的力量,那么母球就会稍微跳起来一点。而这个高度,刚好可以闪过1号球。使1好球刚好能够反射进入上方的中袋。这样子,母球向左方移动的力量就会大一点。当母球打击到3号球的时候,才有足够的速度绕过组合球!
二,这个表演球在七组当中,母球的旋转要求是最低的!
(为了让大家方便记忆,我把它的旋转需求表示为7)
而且实际上,由于母球与子球的距离太短了。我也没有办法打出更强的旋转。
要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前面说过,如果要打击非常强的旋转球,那么手握杆的位置最好是靠近虎口,但是这样子,发力的稳定度就会降低!不利于控制时候的精确发力!如果是用满把握杆,手肘的动作就多一点,由于手肘的方向感比手腕好,因此比较容易维持球杆的方向,发力比较稳定。但是想要造成母球这么剧烈的旋转就不容易了!
我后来将两种杆法,融合在一起,方法其实非常简单:
我让球杆始终是握在中指附近;如果需要打击长距离,或者司登的时候,我的握杆位置就调整到中指和无名指之间。这样子,我自然大部分会使用手臂来发力。可以得到比较稳定的打击能力!
如果需要比较犀利的打击,我就把球杆握在中指和食指之间。这样,手腕在翻转的时候,穿透的阻力是比较小的。比较容易获得剧烈的旋转能力!
但是由于有了中指的参与,因此,手腕的翻转距离比虎口握杆的时候长。翻转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会让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延长。这样,当球杆推打母球到3号球位置的时候,还无法离开母球。球杆就会直接打击到3号球。
三,如果距离够长,那么我可以在打击的时候,将球杆接触母球的起始点向左下方挪一点。像在“峰回路转”的表演球里面,甚至可以挪到母球的左下方开始打。因此这样的握杆方式,高杆并不会降低!但是如果是在打低杆的时候,差别就比较大了!
这是因为低杆时,球杆在划过母球的时候,为了防止母球跳起来,因此球杆的加速必须更加剧烈。由于球杆握在中食指之间,翻转的时候,力矩比较长,就无法让球杆极度剧烈的滑过母球。
因此我整个低杆的能力就下降了大约有10个百分点左右!
像在打“浪子回头”的时候,我就必须用虎口来握杆!不然母球的旋转就会不够!
而且,本来“超越巅峰”应该是高低杆各一次的。但是因为我没有刻意去转换自己发力的方式,所以缺了一个低杆的超越巅峰!
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这些表演球对于我而言,有多么的刻骨铭心,相信网友是无法想象的。这里面蕴含着不止是自己台球技术成长的辛酸,还有更多的是“启示”。
我想了很久,我认为什么教材秘籍,都不如叙述一个真实的过程,来的让人容易理解一些。
当然这里面有一些非常专业的思考方式,这些东西,有些我已经发表在我的博客里面,或者即将发表在我的博客里面,请网友们有空去我其他的博客看看。
(未完待续)
傅文政。201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