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教室17 正确的姿势

标签:
杂谈 |
第十七章
每一种运动,都会有一种或者数种基本的姿势来完成。台球运动也是一样的。越是高深的打击控制能力,就越是需要精确的身体姿势的支持来完成。因此理解台球运动中姿势对于技术的支撑点,是非常重要的。
打击动作时由身体完成的,而身体是由双脚支持的。因此双脚的关系位置,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我们的打击发力能力。
藉由正确的姿势和发力关系,我们可以产生更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带引我们走向技术的高峰。
17-1姿势是用来支持发力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每一个运动都用有一种。或者数种较为合适的基本姿势要求,这些姿势决定了我们将力量转换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比如跳高: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跨越式,这时候只能跳到将一米八。之后开始用腹滚式,就可以跳超过2米。最后,人们开始用背滚式的时候。可以跳跃超过二米四。
台球运动也是一样的。
但是台球运动和其他运动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台球运动中充满了巧合和运气。
另外,在相同打击条件的时候。存在着太多种应用的选择。
因此,台球人,更愿意在应用技巧上来寻找突破口。而很少在基础发力上来深化自己的打击能力。
这样,当自己的技术逐渐上升的时候,就会因为这些基础的东西没有完善,而失去进步的空间。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
姿势是用来支持打击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姿势这篇文章,摆在正确的发力后面来说明的原因。
前面我们已经理解什么样的发力是最好的。
现在我们也要理解,支持这种发力的姿势,是有一定的需求的。
但是,这样的发力方式,和力量的准备方式,远不是初学者,或者一般选手能够完成与应用的。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台球技术的进步是不能停歇的。
或者说:台球运动在成长过程中,是无法稳定的。
只有不断的超越,才能轻松的应用。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百分之百的完成这么理想的发力模式。但是,我们必须不断的朝向它前进。
这种前进的决心,可以支持我们在每一个技术高度,得到更大的乐趣。
17-2
如图17-1所示。
(以右手打击为例)
http://s5/middle/af4d2834gcbd2eebafe44&690
双脚的位置关系有两个重点:
1、右脚掌的位置大约是在球杆的正下方。
2、左脚掌的位置大约是在左肩的正下方。
(所谓脚尖对准进球点是错误的)
3,注意,重心必须在右脚的前面,也就是重心必须在后脚的前面。
重心的分配有几个重点:
1、
2、
3、
这样的打击方式,会使自己的心跳加速的很厉害。呼吸会变得急促。因此必须经常性的要求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有能力,并且有余力应用这种姿势轻松的完成打击。
左手肘要微微弯曲抬起。
弯曲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动作部位,不会受到左边身体部位的牵制。可以使动作的关节部位,得到更为独立的动作空间。
微微抬起,可以使我们感觉到动作部位更加独立。
17-3
如图17-2所示:
http://s9/middle/af4d2834gcbd2f0f1ea48&690
手握球杆的部位有几个重点:
1、尽可能握在缠线的后方位置。
2、要轻轻的环扣扶助球杆,不可以用力握住球杆。
3、感觉中指微微扣住球杆,其它的手指轻轻的扶助球杆。
4、球杆在前后运动的时候,可以改变球杆接触手中的位置。但是不需要特别利用那个部位接触。
5、要尽可能维持球杆的独立性,避免运杆或者发力过程中,影响球杆的方向。纵使是在打击强力旋转球的时候,也不可以紧握球杆。要让球杆能够以它自身的惯性,通过母球。
6、手腕的关节肌肉要尽可能的放松。
打球的时候,是球杆在击打母球。母球的走位控制是因为母球自身具有的能量特性来实践的。控制球杆只是在控制母球获能量的方式。和走位控制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因此,当我们准备好打击的方式之后,最重要的是将准备好的动作,尽可能的完成。在打击过程中控制球杆,是没有意义的。
身体的位置
http://s8/middle/af4d2834gcbd2f31d4a67&690
(图17-3)
身体的位置有几个重点:
1、身体要微微弯曲,尽可能的感觉球杆是在自己的正中心通过为佳。
2、脊椎微微鼓起,以使握杆的手可以完全通过自己的下方。
3、在做打击动作的时候,身体的每一个关节,要先用力,然后再放松。不可以将身体的重量,锁定在某一个关节部位上。
(胸腔压平的说法是不好的)
身体的下压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就是:不可以限制住球杆完全通过身体。
许多台球爱好者在学习台球的时候,只看见了高手的外形,却没有注意到这些内涵。高手打球的时候,胸腔都压得很低。这是需要经过训练的。
眼睛的位置
眼睛的位置随着自己的打击能力逐渐提升,而有所不同:
1、初学者的下巴不可以紧贴在球杆上,这样会影响球杆往前送的长度,会使自己的打击能力受到限制。
2、眼睛越接近球杆,母球在视野中的路线就越清晰。因此,当自己的发力能力提升了以后,要逐渐的将眼睛尽可能的接近球杆。
但是一定要记得:
眼睛接近球杆是练出来的,不是摆出来的。
PS本文原创为傅文政先生,转载请说明出处。请勿转作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