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教室16姿势与动作

标签:
体育 |
第十六章
台球技术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我们讨论的不只是谁的技术好坏。而是研究什么样的打击方式,能够发挥什么样的技术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技术中需要什么样的姿势来实践自己的意图。只有理解它的需求,我们才知道应该怎么支持它。
它不一定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得理解它。
16-1一般说明
台球的姿势有其一定的定的形式要求(如图16-1,16-2所示)。
总的来说,身材高大的人适合以动作的一侧,作为重心的支持点,并且以腰作为延伸发力的旋转轴(如图16-1所示)。反之,身材娇小的人,可以用动作的另一侧来作为重心的支持点,以胸腔作为延伸发力的旋转轴(如图16-2所示)。
身材娇小的人如果以动作的一侧作为支撑点,则重心的延伸度不足。对技术会有一定的制约。身材高大的人,如果以动作另一侧的肢体支持作为姿势,则重心延伸度过大,球杆与母球的延伸变化扩大,不利于打击的稳定。
http://s8/middle/af4d2834gcbaba49bfcc7&690
从竞技的角度来看,以动作的同一边作为重心的支撑点,由于动作的幅度较为集中,对于技术的稳定是比较有利的。但是从技术的探索角度上来看,越大的动作支持,有利于母球运动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技术的提什,但不利于技术的稳定。
眼睛的位置最好是和球杆接近,有二个原因;一是缩小视野的范围,使集中度更高。二是使其接近力量的传送路径,使力量的传送过程及传送点更加清晰。
这里特别强调一个问题;眼睛接近球杆是因为“需要”。在具有一定的力量传送能力以后,因为需要将力量的传送更为精确才接近球杆的。不是说眼睛接近就一定比较准,或者更容易打准。
尤其初学者刚开始学习台球时,由于姿势还没有一定的支持度。过度压低眼睛,球杆往前送时,容易受到胸腔的压迫,力量很难完全通过身体。长久下来,动作幅度较小,对于一些长台的处理能力就会不足。
眼睛的高度与视野的关系:
如图16-3所示当眼睛与桌面接近时,视野范围变小,注意力集中。
如图16-4所示当眼睛高出桌面时,视野范围扩大,注意力不易集中。
http://s14/middle/af4d2834gcbaba74a508d&690
先要有力量,再把力量集中。又或者同时练习,不可以盲目的压低姿势,以至于力量的延伸度不够。制约技术的提升。
另外两眼的视觉具有深度感。是由于在两眼的距离基础上,身体可以利用三角关系,计算物体的距离。
http://s16/middle/af4d2834gcbaba8eeff8f&690
如图16-5所示:身体利用两只眼睛的距离,根据看待物体的不同角度,计算出物体的距离。图16-5A距离较近所形成的角度较大,图16-5B距离较远所形成的角度较小。
因此在台球运动当中,透过身体的这种技术能力,可以很有效的判断目标球的相对关系,引导出打击的准备能力。
如图16-6所示:这是某些台球运动者所利用的距离判断方式。同样的是以两眼间的距离来判断球体的距离。
图16-5的判断能力,与我们一般生活上的能力是相同习惯的。图16-6的判断能力是因为有些台球运动者,过于在意球杆的方向所代表的力量方向,长期习惯养成的。一般这种瞄准方式有一种特别的说明方式;即球杆方向为“主眼”,另一只眼为“副眼”。
在前面章节的说明当中,我们非常明白的阐述,球杆的方向,在某些旋转球的情况下,并不会完全和力量的方向重叠。图16-6的瞄准方式,主要是依赖球杆的方向来进行瞄准,因此会限制一些球型的处理能力。而且,特意将瞄准方式和生活本能区分,并不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选择。
P、S这是基于我们对于这个运动的见解所得的结论,因为我们自身并没有使用这种方式进行过严格的训练,不便对此过于坚持。
16-2手肘的位置
通常打球的时候手肘的位置有三种情况;
1、
http://s3/middle/af4d2834gcbabaa431b22&690
如图16-7所示:手肘在手腕内侧。这种姿势,由于是外斜的,手腕向外翻转。手腕发力明确,所以比较有力。合适于功力球的表现。但是因为手腕外翻较多,手腕翻转时的方向,不容易与枪棒的行进路线重叠。在长距离的打击时,会形成较大的偏差。
另外,手腕发力的独立性强,不容易由手肘来引导。在发力之后,球杆速度提升太快,不适于中杆的表现,也不适于司登的打法。
建议不要采取这种方式。
2、
http://s6/middle/af4d2834gcbabac131a55&690
如图16-8所示:手肘在手腕的外侧。这种姿势,由于是内斜的,手腕翻转量较少。也就是说;手肘的使用比例较高,手腕使用比例较少,而且手肘有足够的空间延伸到前面。所以方向性较好,易于长杆的打击。但相对来说,力量总成较小,母球力道不易延伸。
母球的灵活度也较小。
适合于初学者,或中级者使用。身材高大的人也适用。
3、
http://s14/middle/af4d2834gcbabad76a39d&690
如图16-9所示:手肘在手腕的正上方。这种方式是最为理想的,因为手臂、手肘、小臂、手腕和枪棒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对来讲,更容易稳定。而且长短兼顾,轻重兼有。
这种杆法,延伸性好,手腕力道匹配性强。
但是初学者不适于这种杆法,因为太过于严谨的训练方式,会导致不易入门。也不适合身高较高的球友使用。
其实对于台球竞技而言,这些方法并没有绝对性的水平差距。而是由打击目的及习惯来决定的。
P、S初学者可以采用图16-8的方式练习,因为当力量有足够的通过能力之后,再来细化架桥发力能力,是非常高效的练习方式。
16-3手臂,球杆与母球的关系(完整的发力过程)
当完成准备打击时,球杆从后方送往前方时。发力的部位的高低是有一定要求的。
如图8-10所示。
http://s7/middle/af4d2834gcbabaee0e936&690
(图16-10)
从A到D的整个行程,可以很明显的发现手肘的高度是有变化的。
发力的时候,大臂带着小臂到达B的位置时,小臂开始发力,当手臂到达C的时候开始击打母球,当球杆到达D的时候,母球脱离球杆。这时候打击还没有完全完成。因此手臂还要往前。但是由于手腕的力量已经发完,如果在这时候继续翻转手腕,可能会因为球杆还没有完全离开母球,很容易造成母球的偏移,因此应该将手腕略微向内翻转。这样才不会对母球形成二次加速。
16-3发力时手腕的位置
http://s1/middle/af4d2834gcbabb068c140&690
如图16-11所示;所谓的腕力,是指手腕握杆的部位,由手掌后背(如A所示)转到手腕扬起(如C所示)这个过程中,对球杆做的加速。图上表示A,B,C是指球杆在手腕内与掌心接触的部位。
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清楚的了解,手腕在发力过程中,球杆是由前掌转移到后掌。
但是并不是每个球都有这个现象。
球杆在手的虎口时。球杆离手腕最近,因此手腕的做功距离较短,球杆的速度提升的很快,加速行程较短。因此球杆对母球的穿透力强,很容易使母球产生旋转,因此适合近距离的柔塞控制。
如果维持球杆在后掌的位置,球杆离手腕较远,因此手腕的做功时间较长,球杆的速度提升的比较慢。力量不容易穿透母球,可以抑制母球旋转,因此适合远距离或司登的打法。
真实的打击中,并不是一定要区分出它们的不同功能,但是在预备打击的时候,用这种方式来区分,可以很好的引导发出我们所需要的力量形式。
基本上,腕力的引发,都是由前掌来引导的。
16-4运杆时的手腕位置
前面说过,手腕是由手肘引导发力的,因此,手腕在试击阶段的运杆,最好养成跟随手肘运动。
http://s6/middle/af4d2834gcbabb209b2c5&690
如图16-12所示;当球杆由后方往前方移动至手肘下方试击时,手腕保持虎口握杆,从下方开始手腕翻转。注意手腕翻转的时候,大臂及小臂的速度不可以下降,因此从这个图上可以清楚的理解,球杆的速度是由慢到快的。
如图16-13所示;当球杆由前方往后方回杆移动至手肘下方回杆时,手腕保持后掌握杆,从下方开始手腕向后翻转。
平常没有打球的时候要经常练习这个动作,因为腕力的应用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经常锻炼。
(注意这个动作有一个特点,手腕总是跟随手肘运动,这是为了养成习惯,使每一次的打击或者运杆都保持这种节奏,最终形成一个特性)
技术的形成,有时候很难用科学的角度来说明,像上面这两个动作,手腕的翻转时间都在球杆到达手肘的正下方时。但是真正打击的时候是分辨不出来的。但是当我们一再的用这种方式训练自己后,这种过程优化成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能帮助我们在任何打击条件下,发力都拥有这样的特性。
当球技成长到一个阶段时,就可以帮助我们一直朝前走。
我们在训练中种下一个“因”,它就会还我们一个“果”。
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