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剧本表演课程纲要
(2013-02-26 11:49:13)分类: 校本课程 |
一、课程开发背景: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增设的综合性学习,着重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活动。剧本表演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既包括课本剧,又包括校园剧。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从编到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可教会学生编写剧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既可以通过表演与评论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智慧;既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激活课堂气氛,繁荣校园文化等。
二、开发方案:
五年级以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的方式进行剧本表演。周三下午为固定活动时间,由本年级喜爱剧本表演的学生组成,约20人,每次内容都安排具体的内容和详细的计划。在这里,学生既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舞台表演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还可以在感情上受到一定的熏陶与陶冶。
三、课程理念
1、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选择贴近学生课堂与生活,能引起其兴趣的、基础的、利于学生发展的剧本,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础内容。坚持学生主动探究,重视个性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3、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和交流合作。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注重整体的、多元化的过程性的评价,采用“自我参照标准”,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感观、综合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4、这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本课程将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校园生活、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个人发展,获得成功的感受。
四、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体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与作品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进行体验式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分享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学习舞台表演知识,初步了解舞台表演艺术。
(二)具体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本剧与校园剧的概念。初步学会剧本的编写方法,是学生能够通过集体合作编写剧本。
第二学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领他们深度学习。“以演促写,以演促评”,提高学生的剧本表演兴趣。
第三学段:引导通过写作并表演剧本,进行剧本比赛,提高学生戏剧鉴赏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
第四学段:利用校园剧活动的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丰富校园活动。
五、课程内容:
1、定人员。以大组为单位,组长负责,人人参加。
2、定时间。规定剧本表演控制在40分钟内.每组限定表演时间为8-12分钟,以确保每组全体组员都有机会表演。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主题思想,锤炼语言,精选内容。
3、排练。为使自己在演出时表现出色。每个组员都会在组长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排练。
4、汇演。定期进行一次剧本表演,并录像。
5、教师职责。在整个个过程中,教师是导演,把握剧本的的思想道德标准,帮助学生设计表演情境,指导动作、表情,指导制作道具及服装准备,指导小组开展排练,对活动全面组织,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是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
(二)教学环境准备:地点设在多媒体教室或其他多功能教室,学生根据要求带好所需物品,如:教材、道具等。
(三)剧本编写原则:
1、民族性:体现民族特色,发扬民间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时代性:体现时代精神,适应发展趋势,利用现代艺术资源。
3、趣味性: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循序渐进,寓教于乐。
4、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其他: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舞台表演中,首先引导学生对剧本深入揣摩,吃透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进入角色,为表演做准备,然后试演,学生找出不足,师生评价,在深入剧本,揣摩体会,反复练习,直至满意为止。
七、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内容
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如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积极性、参与程度等。
2.结果评价:以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展示,优秀作品录像,并利用教室多媒体播放。
(二)评价的方式
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观众评价的多维评价。
(三)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等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
主要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多元评价和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