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境内的古长城
在辽宁省境内,共有四道长城,其中有三道长城纵横北票东西南北。宛如三条巨龙,弯弯曲曲, 爬山越岭,跨河山、走平川,构成了两横一纵的三道长城防线。
燕长城
燕长城,也称南线长城或赤南长城。长城东西走向,由河北省进入内蒙古赤峰县境,然后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又由建平县进入内蒙古的敖汉旗,再由敖汉旗王家营子的大青山进入北票市北塔乡的房身,由房身经翟家营子、南广富营子、小壮沟,然后向台吉营乡延伸,经台吉营乡的赵户沟、生金窝铺、他拉皋、生金皋、二色到六合城,由六合城跃过牤牛河进入阜新境内的化石戈乡胡头沟南梁,燕长城在北票境内共约40余公里。
由于年代久远,燕长城只留存下遗址。从遗址上看,长城基宽3米左右,均用土夯城。目前,长城城遗址最高为30 — 40厘米左右。其余为稍稍隆起的黑色地带,雨后尤为清晰,当地百姓称为“土龙”。长城每三四华里设一墩台,遇有敌情,夜间举火,白日举烟,属亭燧一类。在北塔乡的房身和台吉营乡的六合城各有一座障城遗址。障城又称障堠或堡,是长城边塞上的戎守小城,障城为长方形,边长为30 — 50米。经辽宁省长城学会的冯永谦、吉昌盛等专家考证。在北票市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境内也有一道燕长城,也称北线长城或赤北长城。公元前311— 公元前279年,在燕昭王执政期间,大将秦开率大军进攻东胡,东胡惨败,后退1000余里,燕国遂在东胡退地修建了这道北线长城。秦统一六国后,将各国长城加以修筑、连接。《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下,乃使蒙恬将30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 ,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到了汉代,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因此,北线长城又称燕秦长城。
北票境内的燕长城(南线长城)与奈曼旗境内的燕长城(北线长城)相距40 — 50公里不等,呈平行状。北线长城由奈曼旗北部的那台营子乡善宝营子城址东北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于寺乡最北端套尺营子村东行,在该县的旧庙乡与北票境内延伸出境的燕长城(南线长城)汇合后蜿蜓东去。南北两道长城,成为可以呼应互补的北部障塞,而以北票境内的南线长城为基本防线。
汉长城
北票境内的另一道长城为汉长城。据《辽宁长城》一书记载:汉长城从建平县喀喇沁乡东行,进入敖汉旗南部的四家子乡,沿大青山西北麓断断续续东北行,然后在郝杖子一带穿过青山,进入北票境内的大黑山东北行,过东官营、娄家店、宝国老(小城子),渐与南线长城接近,遂向 牛河西岸,进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化石戈乡,其基本走向在北纬41度40分稍北的东西横线上。汉长城在北票境内约50余公里。目前,汉长城大部分湮灭,有些地方只留下残存的遗址,唯有大黑山顶那座巨大的烽燧保存完好。
明长城
明长城西起甘肃临洮嘉峪关,东到丹东鸭绿江,全长134000华里。明长城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进入辽宁境内,它犹如一条巨龙,穿越辽宁大地的山山水水,是明万里长城的最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塞外的绥中向东延伸,在义县与北票上园交界处的九关台门进入北票常河营乡的老黑山,大玉山,天池山,东大山乡再进入北票境内的小塔子乡延伸,从乡小塔子乡出境,向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延伸,明长城在北票境内呈南北走向,在北票境内长约14公里左右。
北票境内的这段长城与秦长城、汉长城有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这段长城完全用巨石砌成,目前,在北票常河营乡和小塔子乡境内尚有很明显的遗址。城墙最高处2米,最低处0.2米左右。
从北票境内的明长城来看,明代长城的修筑是继承了我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传统方法,并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因此,它与历代长城有着明显的不同,明长城最重要的变化首先是地理位置上较燕和秦、汉长城内移了不少,它开辟新的线路,在许多地方选择了更为险峻的高山,使长城更加气势磅礴,如北票境内的这段明长城所在的,大玉山,天池山,东大山等海拔都在500米以上,,山势陡峭,如刀削斧劈一般,充分体现了明长城“以险制险”的建造特点。
北票境内的明长城附属结构很多,敌台,路台,烽火台,堠,城堡、遍布长城内外,故曾有“十里一墩、五里一台”之说,有的墩台之间仅一、二华里。在北票境内的常河营天池山一带,曾遍布很多敌台和烟墩,目前,天池山下的六家营墩台(土夯)和大水泉子村的墩台(砖砌)尚有3米多高的遗址。而在常河营乡天池山、小塔子乡大青山与锦州义县、阜新阜蒙县交界处,墩台更是星罗棋布,有破台子、三台、大二台、小二台等遗址。天池山明长城附近的墩台如此密集。
明长城是中国历代一项极为重要的伟大工程,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它的建筑虽然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却并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意义。长城是人民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当中是经历了几多波折。而北票境内的这段明长城,它已经成为北票人民的的骄傲、自信和团结的象征!
北票境内的明长城为什么“沉睡”了那么久?(一)
石
国 清
辽宁境内的明长城经历了明正统年间,成化至嘉婧年间和万历年间三个历史阶段,全长1235,989公里。在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中,辽西段长城要比辽东段长城保存的好。尚有较多的明长城遗址,遗迹。在北票境内13,3公里,北票段明长城尚有较明显的长城墙体,墙体设施,附属设施及相关遗存,如此明显的长城建筑体系竟一直没有被人们所知,至到2007年5月,辽宁省文物局组织开展明长城资源调查,到2009年4月18日,国家才对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予以正式确认。是什么原因使明长城“沉睡”了这么多年,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柳条边”掩盖了辽宁明长城
《明史,兵志》中有如下记载:“终明之世,边防慎重,东起鸭绿,西至嘉裕。”但是在此后的几百年中,辽东长城却逐渐湮没无闻了。
专家分析说,辽东明长城之所以一直游离于大众视野之外,而山海关是明长城起点的说法一直被当作成论,其中的因由与清代实行的“封禁政策”密切相关。
辽东明长城的功能主要是防备女真各部。然而满族入主中原之后,为“保存祖宗发祥之地”,清朝廷限制其他民族的人进入盛京以东地域而修建了“柳条边”,在兴修“柳条边”时,辽宁境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被拆除。所以在这一时期及以后的文献记载和地图中,”柳条边”便逐渐替代了明辽东长城。在清代官修《盛京通志》中的《舆地全图上》上,就未标注辽东长城,而是强调了“柳条边”。所以,在清朝统治268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强调柳条边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致使明长城至今也被掩盖了360多年。
北票境内的明长城为什么“沉睡”了那么久(二)?
石 国 清
二 ,清代柳条边掩盖了明长城
柳条边也称柳边,条子边,柳墙 ,柳城,盛京边墙等,始建于清 太宗
皇太极时期 ,到顺治年间基本完成, 康熙时期又曽扩修,增修。将柳条边数
次向西外展,迄今民间仍流传有“三展皇边”之说。展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清初以来“归附益众”,户口繁生,边内旗田不够分配,“粮不足支,展边开
垦”(大清会典事例,卷137)
康熙初,杨宾在其所著《柳边纪略》中说: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
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中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
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可见柳条边就是一条柳条篱笆,堤上每隔五尺插柳
条三株,各株间再用绳连结横条柳枝,即所谓“插柳结绳”。土堤的外侧,
挖掘深八尺,底宽五尺,口宽八尺的边壕,以防八旗以外的汉人或其他民
族成员进入满清统治者的“祖宗肇迹兴王之所‘’。
清朝柳条边先后设置了许多边门派兵把守,到康熙年间主要有边门20座,
其中有北票与义县交界的九官台边门,朝阳县境内的松岭子边门,阜新市境
内的清河边门,白土厂边门……
柳条边类似于历史上的长城,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又有别于
只做为防御目的的长城。
辽西柳条边的修筑,虽然是清代的创造,但大体上沿袭了明长城的走向
和范围。
《奉天通志》载:“自义县西北九官台门迤逦西南,经松岭门至新台门,
较明边外展六十里”。并“沿古塞(明长城)旧址”向威远堡沿伸。
《义县志》(卷1)记载:自“九官台门东至白土厂门,一名柳条城,明创
制,清因之”,“皆系掘土为之,并无一柳置于期间”。.
通过上述文献记载,说明了清政府在展(柳条)边时,将扩展到北票境内的
的柳条边用明长城替代。今天,我们在清政府展边后的柳条边地带看不
到丝毫的柳条边痕迹。上园,常河营,小塔子等乡镇的村民都将明长城内外称
为边里边外。这个边里边外不是指的辽东边墙(明长城),而是指的柳条边,所
以说,在清顺治始修柳条边到现在的360多年,一直将展边后用明长城替代的部分
称做柳条边,使北票境内的明长城常期被掩盖,在北票的东北部山区一直“沉睡”
了360多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