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感悟
(2022-03-29 20:21:05)《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语文课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自主性学习”,变“课堂权威”为“心灵沟通”。 我觉得这是一节充满着“人文性”的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一开课的“谈话引入”中,张帆老师通过对“石灰”的介绍就引出了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它是一种装修材料,仅此而已。但张老师却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了对这一种物质本质的认识:洁白、纯净。这为下面学习诗人的高尚情操作下铺垫,石灰的洁白、纯净也正是诗人的“清白”,即是诗人的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张老师更是充分挖掘古诗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造性地把语言材料活化成生活情景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诗中“石灰”要历经“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却都能做到“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这就如同诗人那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他虽遭受了人生中的种种打击却依然能“清清白白做人”。张帆老师就捕捉到了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
在最后的动笔写一写的环节中,张老师又再一次地放手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种物体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一写自己的人生志向。学生们妙笔生花,让整个课堂更是充满了“人性化”。
以上这些,不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正是让学生拥有语文这工具性来体现人文性吗?
语文是一首流动的诗,语文教学需要浪漫主义情怀。我们的语文课,教师的情感投人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想象、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