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思考
(2020-12-08 19:53:40)长课文、难课文的教学思考
一、
何为“难”课文,我们很多时候可以从老师们上公开课时所选的内容上看出些痕迹,没人选的文章大部分都有些“难”。或者篇幅太长,觉得很难“教完”;或者太过经典,觉得很难“教新”;或者情感厚重,觉得很难“教好”;或者意境朦胧,觉得很难“教透”。太多的难度让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刻意避开,以免因选文不当而影响自己的教学水平发挥。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会觉得这些“畏惧”根本站不住脚。我们的常态教学就是以教材内容为根本,那些“难点”是我们作为教师绕不过去的“山”,不可能因为畏难情绪而跳过,更不会因为难而草草了事,反倒会深挖细抠,最后让自己“难上加难”。作为教师,我们不可能成为“专文教学者”,只教某一类文本,而是要能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文体、不同要求的各类教学,与其躲躲闪闪,不如迎面亮剑。
其实,我们都知道,有些文本之所以会觉得教学难,那是因为老师太追求“十全十美”的教学了,总想把一篇文章的字词句段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在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全部完成,才会在“选文本难”的基础上“自我为难”,最后演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彼此为难”。
我们看看陈先云老师的建议,让我们试试“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我想,一篇文章不论长短,都有它最有教学价值的地方。一篇文章不论难易,都有学生可以理解感悟的价值。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择其要者教学,才能不被自我设置的“教学枷锁”束缚。
二、
要实现“长文短教、难文浅教”,也就是让教学化难为易,陈先云老师也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导建议。最主要的就是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聚焦关键问题,尤其是用好思考练习题,实现教学目标。除了完成学段基本知识和能力教学之外,每个单元都有重点学习的内容,要围绕重点问题解析教材,设计学习思路,而不是还用经验组织教学。例如三年级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去指导学生感受童话故事想象的神奇,而去着力体会当时社会背景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四年级的《牛和鹅》没有让学生在阅读中练习批注、在批注时深化阅读,而在一位探讨人、牛、鹅彼此眼中的形象和看待事物的角度。五年级的《慈母情深》,没有抓场景和细节体会人物情感,而是在拓展讨论母爱的的多种表现方式。其实教材不仅在单元编排的时候指向明确,而且课后问题也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目标、方式、内容。最基本的教学方向确定了,就可以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找准教学目标,才能做到围绕中心、有的放矢地设计学习活动。同时做到“因文定教,以学施教”,切实从不同文体的学习目标出发,把握学生的实际学情,才能够找准落点、衡量深浅,实施有效教学。
总之,长文如何教短,取决于我们对这份学本的价值定向和内容取舍。难文如何教浅,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时的实际基础和目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