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国学》第一单元 孝敬 教学设计
(2017-01-03 10:07:22)
第五册《国学》第一单元 孝敬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百善孝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孝道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具有普世的价值意义,即使在当今社会,弘扬“孝”文化,仍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实现家庭和睦、融合代际关系以及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氛围具有积极意义。
本单元以“孝敬”为专题,分两课收录了《论语》中有关“孝”的主要言论。第一课的内容包括有子论述孝悌是仁的根本、孔子教导为人子女应如何对待父母的过错及要知道父母的年纪。第二课是孔子对弟子问孝的应答之辞,展现了孝的丰富内涵,强调孝的根本在于敬,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
编者的意图: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具有丰富的内涵,了解“孝”在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中的重要意义;二是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孝”的现实意义,并能够从自身做起,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和践行“孝”。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
1.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涵咏,这是国学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教师要带领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够背诵课文。诵读方式可灵活多样,如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赛读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国学教学的趣味性。同时,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体味《论语》言近旨远、言简意赅的特点。
2.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讲解课文字词意思、课文内容之外,还可结合历史故事、生活实例来讲解,让学生对课文思想主旨有更具体、形象的把握;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以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课文思想主旨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自学地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孝敬”思想。
教学本单元,需2课时。《孝为根本》《无违为孝》分别1课时。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2、3。
上课时间:2014年3月
教学过程:
一、导入第五册教材的学习。
1.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选出的“世界十大名人”引出孔子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出示:世界十大名人——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那、伏尔泰、康德。孔子最后填空出现。)
2.简介孔子及其主张。
3.简介《论语》。
4.请同学们看动画片《赵普夜读》,了解《论语》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二、简介《国学》教材第五册《〈论语〉选(上)》。
三、简单第一单元——孝敬的主要内容。
导入第一单元——孝敬:
该单元由两课组成:第1课《孝为根本》,第2课《无违为孝》。
四、大致了解第一课,导入新课学习。
第1课选了《论语》中三则与“孝”有关的言论。第一则讲的是孝悌和仁的关系,提出了孝悌“为仁之本”的思想;第二则论述了子女与父母交流时“几谏”的原则,强调子女对待父母要保持“敬”的态度;第三则分析了子女对父母年龄既喜且惧的复杂心态。
什么是“孝悌”?与父母交流时怎样做才算作“几谏”?为什么“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让我们看一看我们的古圣先贤是怎样说的。
五、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慢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
2.听老师中速范读一遍。
3.学生自由读(可以慢速读,也可以中速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
4.学生齐读,正音。
5.男生读一遍,女生评价。
6.女生读,男生评价。
7.提出要求:本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敢不敢挑战?
那么就小组合作,先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吧。(至少三遍)
老师可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8.小组比赛。(设计分员一名,登记学生评价给出的分数,算出均分)
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
一小组展示读时,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指名5位同学打分。
9.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分小节理解。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想必大家已经对今天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选一小节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1)第一则:先读,再谈自己的理解。这段话有道理吗?举例说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老师补充:有子,名有若,字子有,鲁国人,后被尊称为有子。有若笃言慎行,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据《孟子》《史记》等书记载,孔子死后,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学问又好,子夏、子张、子游等孔门弟子曾推举他为师,并以师礼对待他。从中也可看出有若在孔门中的地位。
孝弟:朱熹《论语集注》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即“悌”,是敬重兄长的意思。理解“犯”的意思。
这小节,有子讲“孝悌”与“仁”的关系,说明“孝”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后,大家再一齐大声读一读。
(2)第二则:读一读,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想一想:为什么“事父母”要“几谏”?理解“劳”的古今意义。
理解后,再读一读,请同学们跟你一起读一读。
(3)第三则:读一读,谈自己的理解。最好先说说自己平常是怎么做的,知不知道父母的年龄,读了这一则论语后,你有什么新的感悟?
拓展:结合课后诗歌《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来理解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从内心深处感恩父母,愿意及时孝顺父母。讲故事《百里负米》,引出名言“子欲养而亲不待”,会留下人生遗恨。《单衣顺母》《啮指心痛》补充。
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这则内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全班齐背诵。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原文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2、3。
上课时间:2012年10月23(周二第2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第1课《孝为根本》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那么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学了第2课后我们就会了解孝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借此对孔子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慢速或中速)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
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
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男生读引号外面的,女生读引号里面的,反之再读)
5.男生独立读一遍,女生评价。
6.女生独立读一遍,男生评价。
7.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吧。(至少3遍)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8.小组比赛读。
9.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2.选一则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指导:
鲁国大夫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答以“无违”。意思是“无违于礼”。古人所说的“礼”是怎么一回事呢?古人不仅生时讲礼,对丧礼、祭祀之事也十分谨慎。生前、死后之事,子女都能以礼行之,这样就可称得上孝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无违于礼”是孝的观点,但还寓有深刻的褒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鲁国孟孙、仲孙、季孙三家势力强大,经常有僭越违礼的事情发生,所以孔子这样说是有他的深刻用意的。学生说不明白没关系,但要引导他们理解古时礼的重要。理解后,再领着学生读一读。(结合日积月累“古代的丧礼”进行理解)
第二则:先读几遍,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老师指导:
孟武伯问孝。朱熹《论语集注》引用程颐说:“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意思是说,武伯有很多地方令人担忧。结合实际说说父母还有可能担忧子女哪一方面的问题。小结:如果子女能理解“父母唯其疾之忧”的用心,就不会让父母对自己身体之外的其他东西(如道德、行为)感到担心了。
把这句话再读两遍。
第三则:指名说。生先读一遍,再向大家谈自己的想法。
老师指导:
子游问孝。朱熹《论语集注》引程颐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意思是说子游能赡养父母但内心不够诚敬。孔子此答,是说“孝”必须要有“敬”的支持。孝顺父母,需要发自内心的虔诚和恭敬,这样才能区别于一般的口体之养。能养并不能,“敬”才是难;能养是“孝”的最低层次,而“敬”才是孝的核心。这是儒家对孝的更高要求。所以有词曰“孝敬”。
第四则:学生读,说。
老师指导:
朱熹《论语集注》引程颐说:“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是说,子夏太过刚直,缺少温和的气色,孔子的回答是针对他的缺点的。“色难”,是说对父母和颜悦色很难做到。因为,人的面色是其内心真情的外在流露,子女只有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才能保持平和、愉快的气色。真正的“孝”,需要发自内心,需要“敬”的参与。只有以虔敬之心来奉养父母,才能表现得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孝”。
拓展:白居易诗《饮后戏示弟子》理解(孝很简单,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都可以体现孝;孝又是不简单的,只有真正用心,才能细致周全地把这些小事做好。)指导“孝”的丰富内涵。
指导:四个学生都向孔子问孝,但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孝”有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针对四人的不同特点,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说明孔子能够因材施教,真正结合弟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
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