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2015-09-13 00:21:13)
标签:
365 |
一、文本解读
(一)作为读者走进文本
这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读着这篇文章,使人不由自主的走进一幅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二)作为作者走进文本
本篇文章情景交融,寄情于景,物我相应,情韵绵长。
第一、第二自然段,作者以月、山、树、路等自然景象,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一幅山村月夜图,树与山融,月与人融,创设了一个静谧、美好、祥和之境。在这样的境界里,快乐、幸福之情,恬淡、雅静之趣跃然可见。
三次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却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其次,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强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得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容相沫的爱。
(三)作为编者走进文本
《走月亮》选自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本单元在“明月”这一主题下,编排排了两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记叙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问题描写月亮,介绍月亮。《故诗二首》借月抒情,寄托了诗人对月的赞美;散文《走月亮》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如诗、如梦的画卷,展现了母女俩之间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飞向月球》真实地再现了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所有的文字都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向往美好的事物。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就是体现亲情的《走月亮》。
(四)作为教者走进文本
教学本篇课文,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这也是文章给读者最主要的感受,因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哪儿美,怎么美”可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两个结合:
1、读与想象相结合
教学中,要通过读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轻声、自由读的同时边读边想象。在学生脑海中呈现一幅幅的画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去读书,想想怎样读,才能读出画面的境界,读出画面的情感,实现从画中再到语言文字的回环过程。
2、读与品味语言相结合
本文语言精妙、别致,富有诗意,需着力引导学生加以品味,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品析语言。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四个生字,运、载、拱、烁(找出其形近字或同音字,在对比记忆中拓宽学生的识字量。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进行认读,与已认识的字进行对比认读,如“运——远、洪——拱、”值得关注的还有“载”正确读音是——zài。
(2)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照、阿、满、味、灰、抱、运、载、温、暖(注意满字的结构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温和湿要区别记忆)
2、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能力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学习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品读课文
(一)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四、整体回顾
2、让我们尝试着背诵全文。
五、小练笔
板书设计:
“我”和阿妈
教学反思:
《走月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语句优美、意韵悠长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本文语言看似平白,但韵味无穷;语言浅近,但情深沉。首先,反复写到“我和阿妈走月亮”,看似重复,实则妙笔之句,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细细咀嚼这种情致、意趣,虽是秋夜,却让人心中涌起融融的暖意。其次,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如“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林间的大道和小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不仅增强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更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让人在脑海中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路美丽的景致,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情,相融相沫的爱。
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但是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