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 |
分类: 育儿点滴 |
清清在国内出生时我和清妈都在外企摸爬滚打了多年, 深知双语语言水平、沟通能力与进入职场后的发展、升迁息息相关, 又是童子功,所以对双语教育格外重视,当然当时主攻英语, 清妈从儿童教育网上找来了汪培珽《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 顺藤摸瓜准备了不少英文读物,还依照彭㦤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 买了许多原版绘本,陆续到位,很早就开始读些英文、中文绘本, 像Good
Night Moon, 林明子系列。
清清一岁时我们到了新加坡, 到了才发现所谓的双语教育只是将英语上升至母语地位, 至于真正的母语嘛只能让路,身边的很多人读张中文报纸也难, 听到成语一脸茫然,成了黄皮肤的英联邦人,再回过头来看英文, 和西人也就是聊聊工作,深层点文化层面的事也鲜有触及, 更别提那全无美感的口音了。当然, 新加坡应该是有一批顶尖的双语人才, 然而普通大众却成了没有文化归属、 心灵匮乏的第一世界物质消费公民。这大概是超常发展的代价吧。 我们在教养清清时常常以此为戒,双语教育中放在首位的是母语-- 中文,它不仅仅是一项安生立命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日后的文化认同、归属的根源( 这点我们和蛙妈理念高度一致)。 因为无论日后孩子走到世界任何地方, 她的皮肤长相决定了她的第一文化标识就是华人、中国人, 不管你说是再纯正流利的英文也不会改变这一点。 而且只有民族的才会是世界的,君子和而不同。
李光耀在他的书《我一生的挑战
新加坡双语之路》My Lifelong Challenge Singapore's Bilingual
Journey中提到他是为何下定决心要学习中文并推行双语教育 的,尽管颇具讽刺的是结果也并不让人满意。他在剑桥大学学习法律期间,英文优异,可旁人总是把他当作华人。他常去一个叫中国研究所的地方, 这里是英国人用清政府义和团运动后的赔款建造的, 向全世界华人学生开放,每天下午5-7点提供下午茶, 很多穷学生把这作为晚餐, 李光耀从他们的口音中听得出他们来自中国、香港、马来西亚、 毛里求斯等地。但是那些可怜的从西印度来的华人,却只讲西印度“ 英语”,一句中文也没有,李光耀为他们感到深深悲哀, 为不懂中文而有一种失落感,立志这种事不在自己孩子身上发生。
要想真正学好母语中文,仅仅认识几个汉字, 读一些现代文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学习经典,从源头去汲取养分, 要知道现代中文总共也只有百年历史,比美国英语还年轻。当然更重要的是,国学还蕴藏了古人的哲学睿智,为人处世之方,兼具修身养性、培养仁人志士、谦谦君子之功效。所以国学一定要学,身在海外,更要从小花大力气学。此外, 母语学习的深度也决定了外语水平提高的极限。至于国学怎么学, 这是一条漫长需要不断探索的道路。
前一篇:国学启蒙那点事
后一篇:写在狮城雨林故事会两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