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生命逆流而上——读《伊犁河》有感

(2013-01-07 09:39:45)
标签:

联考

阅读

解读

感悟

杂谈

分类: 教学手稿

原以为汪曾祺先生写作,往往信笔所至,涉笔成趣,淡远质朴的风格,多为性灵小品,全凭文人性情。读了《伊犁河》之后,我改变了看法。

联考试卷上有一篇散文——汪曾祺的《伊犁河》。读完后,面对后面的鉴赏题目,我是一筹莫展的,我只明确了文中写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至于文章的主旨,确实没有把握住。考虑到本次不少题目陈旧,且有拼凑之嫌,我便大放厥词了,什么选文没有眼光,答案牵强附会,一时间喋喋不休。整整两节课,我在思考着,如何自圆其说,为什么答案会这样理解。

灵感总是悄悄而至,不经意间闪现。

我突然理解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这篇文章,是对于历史的感慨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文章以诗句开篇,“人间无水不朝东,伊犁河水向西流”,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一般都会想到,以伊犁河的流向不同于“百川东到海”,激起读者兴趣:这究竟是怎样一条神秘的河流,同时以诗句形式开头,增强文学韵味,什么书卷气,文化底蕴等等,如此套语云尔。如果读完后,我们勾连前后,就会突然悟出,开头原来也有如此深意:百川东到海,是大势所趋,是顺,而向西流则是逆势。由此引发我们的思考,是否隐隐约约地暗示:历史、人生也并非总是浩浩汤汤,奔腾向前,有时也会迂回曲折,甚至逆势,但同样要活出自己独一无二的精彩。想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思维的缜密,为文时“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一字一句皆有用意。文章开篇的两句小诗,实际上相当于写作的题记,用含义隽永、意蕴深刻的文字揭示或暗示主旨,同时又发人深思。

 

接下来主体部分是三个例子,写到了三类人在伊犁的生活状态。一是“废员”和“迁客”,代表了大多数伊犁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多半来自庙堂之上,来自温暖繁华的北京城,一旦流戍边疆,马后桃花马前雪,春风不度玉门关,塞外绝域的苦寒,政治仕途的失意,今昔荣辱沉浮的两重天,让他们感到绝望。天高地迥,苍茫戈壁,朔风飞雪,他们感到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按照今天的说法,难以适应环境,不能及时转变心态。时间久了,只是一味流连诗酒,提笼架鸟,却将平生学问韬略,换做养花种树书,从此消极沉沦,难见当初高居庙堂之上想建功立业、经国济世的意气风发了。他们本是朝廷的柱石,一旦获罪,便一蹶不振,日渐颓废萎靡,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了此余生,实在不可取。

 

第二类人,像林则徐,忧乐两字,一生关情,忧社稷、忧民生。它从民族英雄、封疆大吏的赫赫身份到一员老卒的待罪之身,位卑未敢忘忧国。花甲之年,流放伊犁,兴修水利,屯垦实边,造福百姓,发挥余热,以期塞外江南的秀美富庶。直到今天,新疆还有很多与林则徐有关的历史遗迹,相比于封疆大吏的伊犁将军、参赞大臣们的湮没无闻,我们记住了林则徐,记住了“林公井”、“林公柳”,草木无情,杨柳何幸?一株寻常不过的老树,因为林公的名字而成为后人虔诚膜拜的神树,它岁月的年轮里,沉积了伟人的记忆,散发这伟人的魅力和气息。

前些年读一篇文章,深以为是。世人只记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殊不知,时穷节乃见,一个人站在万人中央,站在历史的舞台上,不容许他卑鄙和平庸;而逆境中的慎独、不甘沉沦积极向上尤显得难能可贵。朝廷的决心、民族的呼声,以及时代的浪潮将林则徐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推上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前台,被裹挟前行的林则徐,不是惊天立地的英雄,就是沐猴而冠的跳梁小丑,别无选择,毫无退路。而被贬伊犁后,他完全可以像那些恬然自安、独善其身的迁客骚人一样,不问世事,管它今夕是何年,赌书泼茶,花鸟悦性,又可避免招来是非。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人在江湖,心驰魏阙,心系苍生。他就像一匹负重的老马,任劳任怨。朝廷抛弃了他,但他不能抛弃国家和人民。朝廷是个昙花般的词语,而国家确是永恒而崇高的词语。任何人,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心中应该有国家的概念。

 

第三类人,是英雄的锡伯人,就像当年土尔扈特人一样,万里迁徙,他们被迫离开家园,赶着车马,开始了漫长的迁徙,风雪,疾病,死亡,随时伴随着他们。他们或许是被满蒙贵族边缘化,可能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偏见,把他们安置在遥远而蛮荒的伊犁河流域。然而,他们扎根边疆,忠实地戍守边疆,并且定居安定下来,深深融入这片陌生而熟悉的土地,他们把苦难和血泪,和着朔风大雪,吞咽下去。

 

读到这里,不难发现,文章主体部分三个例子,正反对比,迁客的消极沉沦和林则徐、锡伯人的逆境中仍坚韧奋毅构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清楚的。

 

最后作者又以一首小诗做结。如何读懂这首小诗,成了理解文章的关键。这首诗一二句“一痕界破天地色”,显然脱胎于古典诗词,描绘了塞外苍茫辽阔奇异的景象,迥然不同于中原和江南的秀美,后两句写伊犁河流域的美丽风情风物,杨柳婆娑,绿衫女郎,妩媚动人,为空阔苍凉的塞外平添了一份亮色和妩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这只是浅尝辄止的理解。如果我们考虑这首诗和主体部分的关系,就会发现,这首诗表现的是山川依旧,亘古不变,自然永恒,风景依旧,和主体部分历史的断想构成对比,意在说明,无论岁月流逝,人事变迁,无论英雄还是凡人,都将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留下一堆废墟,徒生唏嘘感慨。但生命永恒,自然永恒,春来还发旧时花,永远勃发生机。个人的顺逆荣辱确实微不足道,那么就像伊犁河那样,遵循自己的轨迹,逆流而上,活出精彩,活出独一无二的自我吧。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几首诗,或许未必恰当,但总觉隐隐约约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201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