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一:结合生活实例,在观察与比较中认识图形的运动
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因为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与支撑,对感知图形运动这样抽象概念来说尤其重要。小学阶段关于图形的图形的运动定位在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因此结合实例展开教学是一条相当重要的教学策略。
在生活中有很多图形或图案呈现出对称、平移或旋转的形式,通过对称、平移、旋转变换同样可以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因此,在教学中,多收集一些这样的素材,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发现不同的图形变换。
例如,教学“图形的变换”时丰富教材中的典型素材,注意融入了像道闸,车轮,钟摆等素材并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呈现,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在教学
“ 轴对称变换时 ”,借助一组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民族特点浓厚的素材。
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图形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策略二:借助操作活 动 ,加深对图形运动的认识, 帮 助 学 生 体 会变换 的特征
加强 学 生操作活 动 ,也是提高 图 形 变换教学 成效的一
个策略。操作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图形变换的操作主要是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图形经某变换后的图形和剪对称图形。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老师们在资源中观看了《图形的旋转》一课,在教学“线的旋转”环节让学生通过用铅笔表示线段在桌面方格中以三种不同的旋转中心(铅笔尖、铅笔尾与铅笔中点)进行旋转。来感悟旋转中心可以是线段上的任意一点。为后面在方格纸上画线段提供实物支撑。
策略三:注重从变换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图形、设计图案
学习图形与变换内容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 学 生 运 用 数学
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例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学生在观察这些图案时,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的熟悉的图形;可以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的组成,例如是否运用了变换;可以欣赏这些各具特色的
图案,发现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明美;可以以此为启发,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亲自动手设计图案。
《 2011
版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能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点,线段,直线,三角形等)关于给定对称轴的对称图形;认识并欣赏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认识并欣赏平移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运用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进行图案设计。
这些画图和设计图案的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对称性的理解,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美及其应用价值,应当认真落实《标准》的这些要求。
《图形旋转一课》“感悟旋转的应用”环节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和图案,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与图案,感受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明美。并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之后,形成了同一个图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后面学习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自己设计、制作图案做了孕伏。
策略四:在解决问题中注重“ 图形的运动 ”和相关知识的联系,发展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从变换角度认识图形
在认识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变换,动态直观的刻画图形的属性。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等图形,在认识他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对称的变换,清晰直观地发现图形隐含着的特点。
2.
从变换的角度理解度量
小学阶段,在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变换的重要作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会用到拼凑、割补等多种推导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实质是图形的变换。
总之,小学阶段有关图形的运动的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多种策略的运用,并以图形的运动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