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拥有了完善的记忆机制,我们就会拥有完整的思维的素材,思维的工作就有了基础。外界环境的刺激引发直接的思维反应,直接思维反应的输出又成为其他思维反应的触发和输入,从而引发一连串的思维反应,形成思维流。
思维反应以整个记忆世界[1]作为输入的空间,它的输出或是对记忆的空间产生更改[2],或是触发其他的思维反应,或是形成行为决策。这是思维运作在智能体宏观机制构架中发挥作用的方式。
我们能够通过自我反思察觉自身两类不同的思维反应。一类是训练有素的,如拿到特定问题不假思索地按照特定的程序去解决,或是能够本能地做出的思维反应;另外一类是需要权衡的,即没有确定的逻辑标准,比如形状条件差不多的两套房子的选择,创新思维活动中大部分的联想、猜想、构想等等。尽管这两类思维反应总是交织地融合在一起,在理论上我们还是试图把这两类作为不同的概念区分开来。
逻辑思维具有确定的输入并有确定的输出。因为这个原因,逻辑思维是有局限的。因为现实世界的情况非常复杂,对于一个结论或是决策的形成贡献的因素非常之多,具体遇到的情形也各不相同。这样一来如果仅仅由逻辑模块去处理问题,那么每个逻辑模块的编辑都是海量的,因为有太多的输出;同时需要太多的针对性的逻辑模块,因为有太多各不相同的情形。那些我们这里命名为“主动思维”(也就上面说的第二类思维反应)提供了模糊化处理问题的可能,你可以反思到:相比于以逻辑的方式得到结论,“主动思维”从一种平衡感中所求答案。“主动思维”的使命有两个方面,尽管在这两个方面它的起到的作用都并非纯粹的而是交织着逻辑思维的参与。一方面是形成认知中的判断,另一方面是形成自身行为方向或思维方向决策。我们将在这一章对这些思维模块的使命和框架的机理做简要的阐述。
(一)简单的思维反应
简单思维反应,包含着条件的判断,和通过判断后执行的行为,是我们需要编辑的微观的思维行为,当这些原子的思维行为在他们所内蕴的规则下,相互触发,在时间中形成思维的流,这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思维的功能。
简单思维反应是我们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编辑的东西。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不是在最基础的层面编辑这些思维反应,那么我们需要的编辑量在思维反应具体程度的增加中会立即达到海量,而智能体创造力发挥的空间会立即缩减到近乎零。
列举一些必须的简单思维反应:
A:信息输入中的简单思维反应
智能体需要在感官具体的刺激下,形成抽象的信息流。这是一个简单思维反应。这个思维反应从环境摄取具体的信息流,通过识别和分离形成抽象信息流的输出。识别是一切的关键。
识别是对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进行比较,而做出的一致性的判断。(一致性可以在定义的一维有向性序列中表示)
比如:图形识别,具体事物的识别,关系的识别。
在这个触发下,感官所察觉的,被转为为抽象的形态,才能被保留在记忆中,才能被思维所运算。
B:形成类的简单思维反应
在人类思维中“类”有三个来源,智能体也需如此:
其一,外部具有一致性的反复刺激产生的。比如街上随便见到的人在记忆中只是指向人的“类”(在短期内包含着特质的信息,但时间一久这些特质就被遗忘机制所删除,仅保存人的“类”);如果反复见到这个人(即同样的外界刺激累计到一定程度),那么思维世界会建造一个新“类”:最近反复见到的人。这个新类是人的“类”的下属类,在特征“格”中指向“人类特征”类中的具体信息(高度、胖瘦、肤色等等)。
其二,因为内部思维指向性产生的。比如我思考最近看到的一个果实,我对这个奇形怪状的果实建立了一个类,虽然从来没有见过果实发育长出的植被的样子,但因为果实的大类“植被的果实”中存在着一个关系:植被的果实能够长成植被,植被能结出果实,所以我的思维在创建“奇怪的果实”类的同时,指向性的创建了“奇怪的果实长成的植被”的类。在这个类中,我保留了所有“植被”的下属类应该具有的“格子”,比如描述植被大小的格子,花朵颜色的格子等等,我在这些格子里打了问号,意在以后进行填充。
其三:外界指示性的刺激产生的类。这是一切的教学产生类的方式,相比于智能体自身在反复刺激中,通过一致性的累积产生类而言,这个要高效许多。比如,有人和我说:“还有一种星体是由恒星晚年塌缩留下的,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一吨,它叫棕矮星。”我就会立刻在思维中建立新的类:名称棕矮星;母类,无光天体;大小,行星水平;密度,立方厘米吨数量级……
C:类的关系形成的简单思维反应
与创建类一样,类的关系的建立也来自于三个途径:外部一致性的反复刺激、内部思维指向、外部指示性刺激的指向。
智能体需要在这样产生的类的关系上进行标记,这个标记指向了这个关系的来源,即指向建立这个关系的思维记忆。这样以便在未来在类的世界的关系发生冲突时能够去反思两个相互冲突的关系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哪个更加可信。不同的来源,按照特定的函数决定的产生信息的置信度。置信度可以是一维的方向性离散序列,如整数序列。对于自身观测得到的关系,总是赋予很高的置信度;对于外界指示信息形成的,根据信息的来源,决定其置信度,如权威的信息置信度高,网络流传的信息置信度低;内部指向的形成的,标记指向形成的原因,并也对置信度进行估计。
我们总是在相互冲突的关系中选择置信度高的赋予我们的类。
D:
归纳的简单思维反应
人类思维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表象中寻找深层的联系,再以深层联系推知其管辖的其他表象的发展。
比如智能体了解到白人A杀死了黑人B,当这个子类间的关系(白人会杀死黑人)被建立后,会直接触发智能体建立若干上流类的关系,这些类的关系被标记为“猜想”,指向这个关系建立时的思维记忆,并因为其来源关系的置信度被衡量。在这个例子中,智能体会建立这样各个上游类的关系:白人会杀死黑人,人会杀死人,白人会杀死人,黑人会被人杀死……。之后,智能体又听说,黑人杀死白人,白人杀死黄种人,黄种人杀死黑人……这个时候,在联想的机制下它会重新考量之前得到各个上游类的关系猜想。在这个例子中,其他所有的猜想都在置信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被否决,智能体意识到,杀害关系是很肤色无关的,人的“类”中产生了“互相残害的物种”的格子。(即“人”的类的特征空间,被“相互残害的物种”的类所指向)
E:归因的简单思维反应
归纳是上层抽象关系的建立,归因则是在具体关系的确认中,寻找作为其原因的已有的抽象的关系,形成见解。
在上面例子中智能体看到中国人杀死了中国人,它不会再去形成中国人杀死中国人的猜想,而是说:“人类相互残杀那是常态”。当一个上层的抽象结构被用于理解具体的关系(如具体发生之事),思维不会对这个已经被纳入理解关系进行归纳。
F:推演的简单思维反应
逻辑的思维产生了一个抽象的结论,这个时候马上触发了以下的行为:这个结论意味着什么。
母类满足的关系,子类也拥有,因此智能体在任何具体的子类概念被调用时都会赋予其母类中确定的关系,这是子母类间关系的继承。
比如:之前我让智能体去治愈癌症,智能体给予了这个思维大目标很高的优先级。任何思维过程中和癌症有关的概念出现,都会被至于相关性的检验。某天智能体思维道“……根据……,这种物质能调节细胞分裂”,分裂的概念被察觉并检验,人类癌细胞是细胞的子类,智能体因此建立了癌症和这种物质的关系(猜想):“这种物质可能可以治愈癌症”,然后是后继更严密检验……
以上只是无序的个别列举,还会有其他智能体所必须拥有的简单触发,但我的直觉认为不会很多,主要的不会超过十个,其他辅助不会超过百个。
(二)逻辑思维模块
一系列相互配合的简单触发,可以形成一个思维的模块,处理特定类型的思维的任务。类比于人,这就是固定模式的思维反应,它具有针对性,能在处理它所针对的问题中体现极高的效率。对人而言,固定的思维模式是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的,而且除非是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人拥有意识的大部分时间都依赖着逻辑思维模块处理问题,逻辑思维模块如果在特定情形下直接触发所编辑的思维反应,这就是思维本能。
针对性越强普适性越弱。
模块不是我们编辑层面,因为固有的针对性使编辑完整模块呈现海量的工作。
我们可以编辑个别的模块,但不是所有的。我需要让智能体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身的思维模块,在思维实践中进行调整(思维模块有效性的衡量[3],从思维的记忆中调用思维模块在实践中效力的信息,保留有效性高的)。
任何简单的思维反应,或是简单思维反应形成的思维模块,可以是被智能体察觉的,比如那些我们希望智能体自我反思的思维内容;或是不被智能体察觉,比如不需要进一步优化的思维本能(这样减少内部自省思维产生的运算量),或是涉及智能体安全性的模块,如自毁模块[4]。
仅仅由这类逻辑思维模块形成的思维过程在条件确定时结果是确定的。它以确定的触发形成猜想。因此,它无法进行超越自身规则的广泛的猜想,而它又不能去检验所有的可能(否则一步思维活动就要产生无数有待检验的猜想),所以更为广泛的猜想必须由其他指向性的机制形成。
(三)主动思维
在人类,相对于本能思维的是主动思维。主动思维的意义在于它能完成一些指向性的工作。简单的主动思维,如从两个几乎一样的苹果中,挑选一个;复杂的主动思维,如直觉、顿悟、灵感,宏观的平衡感。主动思维,处理的不仅仅是认知系统的逻辑信息,还包括从情绪系统输出的信息流。因为情绪系统的复杂可变性,主动思维从来不完成精确的输出,它的指向性是逻辑和平衡感综合的结果。主动思维是人类创新性思维的核心,它的复杂性远超过本能思维,所以造物使我们的主动思维不被内省思维所监控,而使它在后台[5]完成(否则将带来大量的复杂的逻辑信息)。因而呈现不确定性,来源不明性和在解决问题中的穿透力(灵感,直觉)。需要指出,尽管是在后台处理的,但大部分的输入素材是在内省思维可视的空间内被创造和储存,所以会出现看似不解决问题的学习和思考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而产生的顿悟。
复杂的主动思维导致的任何创新,是在“类”的认知世界的基础上产生,不是凭空出来的。这是人类为何在创新中发展,而创新总是依照着已有的人类知识宝库的内容而决定其范围,在宏观上呈现出特定的发展脉络。
很多主动思维,调用的信息量太大,后台处理极为繁琐复杂,所以完成这样一项主动思维需要的运算量,可以是逻辑性的本能思维所需要运算量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在人类,复杂的主动思维对大部分人而言很少发生,长期的复杂主动性思维(一些艺术创作,理论创新[6])是对生命能量的极大消耗。
A、联想
联想是一类主动思维。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中,类比是在非常明确的指向下产生的。比如之前讲到的归因触发、推演触发,特定的关系总是在子类和母类之间进行复制。联想则是超越严格的类的联系而进行的关系的复制和赋予(这个关系当然被标记为猜想)。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猜想,苹果落地是导致了思维中下层具体类的关系的建立:苹果和地球是有相互作用的。按照归因,会保留很多种可能:土地对其上的物体具有作用,或是一切物体都在空间中受到指向地面的作用(万有引力在当时甚至不会成为候选)。而超越归因机制,指向性地做出万有引力的猜想,来自于平衡感的参与,是对自然应有的秩序的判断。
联想的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在于它超越了一般的范畴指向性地形成猜想,这些猜想在平时的逻辑思维模块[7]中是不会形成的。逻辑思维模块因为要处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为保证效率,它的猜想都是在严格的狭小的范围内被建立。在逻辑思维中思维不会在任何点上多花时间,因为任何点要产生的思维反应都是确定的。
而在解决艰难的问题,或是创造性强的思维活动的中,逻辑思维就不够了,联想的机制变得尤为重要。它放宽了关系继承的条件(原先只有母类和子类关系才能继承),在更大的领域寻找和问题相关概念,它从别处继承了更多关系和结构,形成了更多的猜想。联想造就了思维世界中的热点。
B、象征
象征是联想的子类。它复制特定事物的情绪反应,按照特定的规则,赋予一些与它有共性的事物。比如在红色的火焰中人能够感到力量,象征的思维则试图把这样的情绪反应赋予其他红色的东西……这在紧紧依靠着类的世界的逻辑模块的思维中是不会发生的。作为一种联想,象征带来了事物关系指向性的猜想。但象征侧重不是这种关系,而是象征之物附属的情绪反应。看到红色的事物,思维能够重现看到火焰时的感受。
艺术,很多最为杰出的作品就是来自于超乎想象的象征。象征使艺术品具有灵动超脱的感觉。
C、构想
构想,或是想象,是用抽象的素材去构建现实的事物或情景。之前着重谈到的感知记忆,就是按照特定的规则,从类的世界中获得那些被标记的对象,通过特定规则下的构想重现当时的感官经历或思维经历。除了这些严格被规定的构想外,构想可以和逻辑思维或是象征思维协同发挥作用。在与逻辑思维的协同中,人能够去设计自己没有见到过的建筑,实现空间布局的规划;在与象征思维的协同中,人能够构想出超乎平常甚至光怪陆离的意境,在这个方面人的梦境是大师。构想所得的,如同现实发生的会被记忆所记录,在清醒的时候,人类会对它进行标记,说明是构想的内容,而在梦境中构想的世界可能不被识别和标记,这就形成了真假难辨的梦。
构想对于思维的意义是多重的。最基本构想是感知记忆回忆过程核心的机制;除此之外,构想——修正——构想,是创作的有效思维范式,它在人类的如雕刻、图画等艺术创做中,以及建筑的设计上,布局的设计,计划的安排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另一方面,构想能够模拟多变的情境,这些情形能够作为记忆被保存,能够触发联想,诱发情绪反应,是大胆的指向性假设的一个来源。很多灵感的当生来自于构想的参与。
D、情绪反应
对于人而言感觉到的情绪并非导致行为的原因。导致情绪感受的和导致行为的拥有着同一个来源——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是智能体内部的一个触发,它以外部或内部的刺激为条件,以行为的倾向性和情绪感受为输出。认知到情绪感受并非行为的原因在理解情绪系统的作用和机理上至关重要。比如肾上腺素是亢奋的感觉的来源,同时促使行为也变得亢奋;吗啡和牛奶中的色氨酸能够镇静带来困感,也是促使行为少动促使睡眠;一些化学物质能够使人容易恐惧,促使人倾向于逃避;另外一些使人易怒,促使人充满攻击性。生物机器正是通过这类的途径,一方面对意识创造了情绪感受,一方面改变了行为的模式。
所以站在生物机器的角度,我们不去关注情绪感受,而去关注情绪感受背后对应的情绪反应对行为和决策起到什么样的影响。情绪反应主导了人行为和思维的方向。人类身体状况基本定型于百万年前,而复杂的社会不过数千年的历史。在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被建立起来之前,人类如同其他动物那样,在进化的筛选中行为具有了方向性,概括而言就是:生存和繁衍。为了生存,行为会趋向于获取足够的食物、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会躲避伤害,在不可躲避时会奋起反抗;为了能够寻找到更好的生存资源,在没有危险时会倾向进行探索;为了繁衍会倾向对配偶和子女付出一切。归结而言就是趋利、避害、探索、反抗、追求配偶和保护子女。为了使个体趋利避害,个体在认知中会对自身的情状有所理解,如果生存受到潜在的威胁,它会担忧焦虑,这些情绪感受背后的情绪反应促使个体寻找途径改善状况。比如个体在竞争关系中会担忧焦虑,而努力强大自身的行为能够抑制消除这样的负面情绪,所以个体就倾向于努力工作;如果遇到不可克服的生存威胁,个体会感到恐惧,这个情绪背后的情绪反应促使个体逃跑,远离威胁的来源;如果遇到威胁而无所退路,个体会感到愤怒,这个情绪感受背后的情绪反应促使个体奋起反抗;在没有威胁的环境中,个体对新先事物会感到好奇,其背后的情绪反应促使个体去探索;对于子女,个体会感到爱意,其背后的情绪反应促使个体不顾一切去保护子女。
情绪反应的对象可以根据和其他对象的相关性被延伸开来,从而在原始社会进化成形的情绪系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主导人的行为方向。比如最开始原始人只会对食物等基本生存需求的匮乏而担忧焦虑,在商业社会中有没有工作意味着这些基本生存需求是否充裕,于是没有工作就继承了基本生存需求匮乏导致的担忧焦虑;在资源匮乏的过去,竞争上处于劣势,意味着基本的生存难以保障或求偶繁衍难以实现,所以竞争中的地位也和生存需求以及求偶繁衍联系在一起,处于劣势就会引发焦虑。对于人而言,这种投射[8]可以在象征的机制中被建立。因为象征的关系是超越类中基本联系被建立的,所以投射可能在表面上看是毫无道理的。比如在资源相对充裕的今天,很多生活优越的人依然会极端好强,这是来自于资源匮乏时期竞争关系的投射;有些人容易愤怒,那些使它愤怒的对象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或威胁”的投射;有些人不理智的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恐惧,这是对“不可克服的困难或威胁”的投射。象征的机制导致了我们时代很多心理畸形的主体。
同一件事情可能成为不同情绪反应的对象,有时这些情绪反应形成的行为倾向是相互冲突的。比如自己和儿子同时落到有鳄鱼的湖水中,按照一类情绪反应会引发逃跑的行为,因为这属于不可克服的生存威胁;而另外一类情绪反应会引发保护儿子的行为。这两者是冲突的。这个时候不同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本身的具有的优先级会综合作用形成最后的行为。在这个例子中很多人会先去救儿子,因为对子女保护的优先级在进化中会高于保护自身的优先级。
情绪系统,如果视作一个思维模块,在智能体中拥有最广泛的触发。外界刺激在发生时能够触发情绪反应,在记忆被调用时也能够触发,构想和象征中也能够触发。所以曾经吃过酸梅的人,吃酸梅时会流口水,想到酸梅会流口水,看到酸梅的品牌会流口水。也是为什么曾经被狗咬的人,再看到狗就会恐惧,因为当时的场景在思维中重现,而产生了同样但程度较弱的情绪反应。
情绪系统,作为思维模块,是智能体作用范围最广能够施加最持续影响的行为触发机制。它来自于对于智能体应有的行为方向的最初始的定义,并在象征系统的参与下形成复杂的行为模式。从宏观的表面上看这就形成一个智能的性格。比如:如果要模仿人类的性格创造智能体,只需要为保护下一代(假设智能体能够自己创造下一代)定义最高的优先级,为保护爱的对象定义很高的优先级,为自身的生存定义高的优先级别,为探索定义一般的优先级。这样,智能体会趋利避害,遭受可以克服的困难时会反抗,在遇到不可克服的威胁和困难时会逃避,为了爱的人会自我牺牲,在没有生存威胁时会进行探索。配合着象征系统的作用,智能体就能演化出人类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中具有的性格特征,比如会具有竞争意识,可能会成为工作狂,或变得极端懒散。如果能够为它配备表情的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它发怒、恐惧、好奇、或充满爱意的样子。如果要造一个仆人一般的智能体。只需要使服从主人的命令具有最高的优先级别,为主人的利益最大化而决定行为具有较高的优先级别……这些初始的设定在象征的参与后就能形成多样复杂的智能体人格或性格。
钱小一 2012.7.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