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3cYzAmzy76VtWir6ha1&690
http://s4/mw690/003cYzAmzy76VtWwJsDe3&690
http://s16/mw690/003cYzAmzy76VtWIB0b7f&690
NHK1991大河剧《太平记》有感
本剧为罕见以南北朝人物,且是室町幕府初代征夷大将军足利尊氏为主角之大河剧,先以「霜月骚动」为开端,两位蒙古袭来时北条时宗的重臣,得宗御内人平赖纲,奇袭了外样御家人安达泰盛,代表支撑鎌仓幕府的御家人体系开始崩溃,为弊病丛生的鎌仓幕府再蒙阴影。在此循例先简介该剧历史背景:
元朝两度侵日后,鎌仓幕府财政无以为继,政治上又日趋专制,致使大失人望,后醍醐天皇趁势而起,虽遭幕府流放但自隐岐岛逃回再度举兵讨幕。身为源氏一族及幕府有力御家人,一字拜领执权北条高时的「足利高氏」,再度赴京都镇压,却在天皇方的劝诱及家臣高师直劝说下,正式举兵倒幕,并消灭幕府监督朝廷的六波罗探题,同时新田义贞也攻陷鎌仓,鎌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奖赏「三木一草」(楠木正成、名和长年、结城亲光、千种忠显),并将名讳「尊」赐予高氏,从此「足利尊氏」诞生。后醍醐天皇随即开始推行「建武新政」,天皇亲政以防止武家政治复活。野心勃勃的足利尊氏却藉天皇宫廷夺嫡内乱结交盟友,并独断率军自京都东征攻陷鎌仓,平定北条赖时之子时行引发的「中先代之乱」,与天皇决裂,再于「箱根竹之下之战」击败新田义贞,西征京都,天皇退往比叡山后下令各地勤王,位居东北的北畠显家远征近畿,集结楠木正成、新田义贞军力攻入京都,于「豊岛河原合战」大败兵力较多的尊氏,尊氏逃往九州岛,却得到少贰家的支持,九州岛天皇派势力集结来袭反于「多多良滨之战」遭尊氏大败,尊氏挟锋芒再度上洛,九州岛、中国地方豪族纷纷输诚出兵,楠木正成献计退守比叡山,坚壁清野,执行游击战,待尊氏大军粮断再行反攻,却遭天皇否决,正成只得出兵奋战,于「凑川之战」战败后与其弟正季互刺而死,正季还留下知名的「七生报国」遗言。尊氏进京后立光明天皇,并迎逃至比叡山的后醍醐天皇回京议和,但后醍醐天皇再度逃亡至吉野(奈良县),从此「一天两帝,南北京」,开始长达57年的南北朝分裂,1338年尊氏也受封征夷大将军,正式开创室町幕府。北朝幕府军初期战事告捷,北畠显家、新田义贞及三木一草先后阵亡,正当南朝危在旦夕之际,室町幕府竟发生「观应扰乱」!
室町幕府建立后,尊氏将政务下放给其弟足利直义,军事则委由执事高师直,却形成两派相争,高师直将足利直义逼走至南朝方,足利直义率军于「光明寺合战」与「打出滨之战」大败足利尊氏与高师直,直义以高师直兄弟引退出家为条件与尊氏和解,高师直途中遭有杀父之仇的上杉能宪杀害,直义派重新掌握幕府权力,尊氏竟藉解散北朝,归附南朝的「正平一统」,取得南朝的纶旨讨伐直义,并于「萨た峠之战」击败直义,幽禁直义后毒杀,南朝再趁机出兵讨伐幕府势力,所幸在尊氏子义诠与佐佐木道誉的努力下,重新收复京都,拥立后光严天皇,北朝复活,但在局势尚未稳定时,尊氏却因病身亡,走下了人生舞台。
由于足利尊氏一生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因此本剧是少数剧情需快转的大河剧,完全不如往例拖沓,并将尊氏描绘成忠君爱民的英主,但依我之见,尊氏不过是后梁朱温之流,一叛再叛,拥半壁江山。起初,尊氏在是否揭起反旗时踌躇不前,犹疑到底是开创新时代还是以外戚身分守护北条,此间北条重臣的猜忌或许替他做了决定。而日野俊基舍身取义,后醍醐天皇弃车保帅,也恰恰暗示天皇的无情与深沉,同时也出现「御谋反」这历史名词中最大笑话,偏偏日本还载入史册。因此北条一灭,公卿与武家的矛盾,贵族政治与武家政治的角逐毕露,太子谁属等政治主导权的争夺迅即展开,两者皆与建武新政目标的王权复古背道而驰。加以后醍醐天皇大兴土木,滥为铸钱,大赏公家及「三木一草」,却轻视其他共患难武家,厚此薄彼,再废长立幼,且无法认清局势,北条执权虽灭,但其一族势力未亡,已开始过太平日子,又警戒尊氏太过,欲除之而后快,尊氏就算本无反意也会被逼反,后醍醐天皇实在不是中兴名君。不过恩赏不公的局面令我联想起刘邦定天下封赏群臣故事,中国权谋方面毕竟还是技高一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