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以先拿下3478点再调整!

(2015-03-03 07:49:54)
标签:

大盘

股票

管理层

行情

陈阳苏

    谈行情前,先解析一句话:牛市中任何阻力都是用来攻克的,熊市中任何支撑都是用来跌破的。用这句话来概括已经走过的行情是千真万确的,但用来指导操作,基本上是废话一句。因为进入牛市的初期,一般人无法确认牛市已经开始了,到了牛市中期,一个大跌,也会让人对牛市的判断产生动摇,到了牛市的后期,已经涨了那么多,很可能要考虑牛市是否要告一段落了。所以,无论处在什么阶段,你都无法事先百分百知道某一阻力位能否会成为上涨的终结点,就算认为会攻克,但以什么方式攻克,是直接攻克,并甩在身后,还是经过震荡,甚至大幅回调后再返攻,或是要经过几次上攻之后才能一举拿下,都是无法事先明确的。这种时侯除了要进行综合分析之外,还一定要借助好的策略来应对。


    目前市场二八现象非常明显,我认为主板市场因为前期经历了充分调整,本次调整实际上完全是管理层不断打压情况下造成的,因为前期行情“疯牛病”缘故,管理层为了控制节奏,所以不断释放利空调控了市场,目前来说调整基本完成的迹象比较明显,所以说行情在两会开局之际已经展开春季攻势。短期来说寻觅未来的黑马潜力股是主要任务,作为每一位散户投资者进入市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及时抓住即将腾飞的极品股票,这些股票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行业具备绝对领先地位或具备独一无二的垄断性优势,同比同期业绩逐年呈现明显的递增,十大股东多数是实力雄厚机构,起初开始悄悄吸货,然后大举介入并能长期持有这些个股。这样的股票经常会走出屡创新高的翻翻行情,上涨运行时间也比较长,是股票中真正的强势大牛股。历史经验和最近的券商股突出表现进一步表明,这类股票的主力庄家正在孕育着惊天动地的计划,后势一旦启动拉升,就会演绎出翻倍的大行情。


   古言云:三年不鸣,鸣必惊人;三年不飞、飞必冲天。这类股票经过长期的下跌趋势的洗礼,在漫长的横盘筑底过程后,形成宽广的底部区域。股价由原来的平行运动逐步走成向上趋势,但股价向上运行中并没有出现明显涨幅,股价基本是小幅反复向上移动的运行。表面看来股价虽然已经逆转,但涨势乏力、动能不强,这正是主力有组织、有预谋的控盘行为,主力在等待着一个特定的时机发动上攻行动。在启动前期主力通常会进行几次强烈试盘行为,一种是连续几天冲高然后迅速回落;一种是在缓慢盘整时突然连续大幅下挫,打出一个明显的弹坑迅速回升,在实际走势中这些都是主力要启动时的征兆。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时千万不要因为短期股价反复剧烈震荡乱了方寸。此时,应该把自己的战略目光放得远些,因为主力经过长期的吸盘整理构筑底部,决不仅仅是为了短期的一涨而费心费力折腾的,这样的股票必将走出翻倍或翻几倍的大行情。


    资本市场,纠结在每一个人的总是看着K线炒股,然后死在K线里面。不管他是毛线还是K线,只要是带着线的东西,就会有人自投罗网。我不知道最近在沪市指数看似仅仅微弱的反弹的这几天里面有多少个股创了新高,如果你盯着K线意淫市场涨幅不大,等着市场突破3400再买进,这就彻底失去了炒股本身的意义。要想炒指数可以去股指期货,在这几天里面创造新高的股票起码也有50%以上。想一想,如果你在那一天下跌卖了,今天的结果就是踏空。这种踏空不止到今天,而将持续到两会后才会暂时告一段落。这种漫长的精神折磨相信多数人都会在最后一刻忍不住出手,结果是什么你自然很清楚。其实一直很让我困惑的是不清楚为什么有很多人总是以K线上涨了多少天来判断市场是否应该到了调整的时候,经常是连续两天K线收阳他们不害怕,到了第三根,第四根阳线的出来的时候基本就不买了,原因是上涨了4天,应该调整下。我想问一句为什么?你害怕涨了很多天就是要调整的标志,连续阳线的多少也不管上涨的幅度和力度就是必须要调整一下才能再涨?这是什么逻辑?在一种向上的趋势里面,市场上涨是否应该结束是以反弹的力度和速度来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念而转移。速度和力度越快越大,时间上就越接近调整的关口。而时间上的周期是否打开是以前期重大压力位置所积压的套牢盘来界定的,这是一个逻辑学的道理。只要速度和力度达到了时间周期的临界点,那么必然就是遇到阻力关口的拦截,自然就会顺理成章形成调整。在这一点上你们可以观察每一次我在唱空的时期,都是市场自身由于速度和力度过快过大最后触发了压力位而形成的看空和自己的卖空。现在听我的千万别着急,安心拿着你赚大钱的机会在后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