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余映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看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2018-04-11 10:32:33)
标签:

转载

分类: 观课名师

余映潮: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看如何分析文章结构

结构的分析、章法的审美,几乎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与任务之一。这是因为,凡文章或者文段的分析,没有不关注其结构特点的;凡文章的阅读与欣赏,也没有不关注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内容特点的。所以,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是所有的人最基础的阅读分析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能力,那么文章在这个人的面前就是“一塌糊涂”。任何文体文章的教学,都有训练学生“分析结构”的基本任务。说明文的教学也一样。

训练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其过程充满了辨析、归纳、推理与判断,其实这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

如《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基本上可以用一个课时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结构层次的审美,再用一个课时,完成对课文重要内容的阅读分析。

下面是《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活动一:请同学研读课文,着眼于全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是非常有条理的、是十分讲究说明顺序的说明文。

(同学们自读课文,展开讨论,师生对话)

说法一: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六至第十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全文的最后部分(第十一至第十二段)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所以,全文眉目清晰,顺序清楚,有条不紊。

说法二:

第一、第二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三段,介绍“物候和物候学”。

第四、第五段,介绍物候观测的对象和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六至第十段,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最后两段,阐述物候学对于农业的意义。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的条理清晰、结构严密的写作思路。

说法三:

这篇文章从大自然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开始,有序地介绍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意义。

可以说,全文眉目清晰,结构自然、精巧。

活动二: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的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段,完成研讨的话题。话题:试根据课文内容阐释这一部分的结构与顺序都是非常有条理的、都是非常讲究说明顺序的。

(同学们自读课文,展开讨论,形成看法,师生对话)

说法一:

第六段是一个设问句,其实就是“总说”。“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由主到次地表现了“分说”。这一部分呈“总分”结构,条理非常清晰。

说法二:

文章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表现出明晰的层次。

说法三:

文章的主体部分主次分明介绍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这样的表达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灵活生动,错落有致。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与顺序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关于学生的精读能力,课标提出了20个字的评价要求,即:评价学生“词句品析、文意把握、要点概括、作品感受、内容探究”的能力。上述的教学过程,基本上能够覆盖关于这20个字的能力训练,这样的教学过程非常富有力度。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余映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