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专题说课稿

(2012-12-22 08:52:3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专题说课稿

深入其境方知教材别有洞天,品尝其味才知教材魅力无限。深入解读课标,明晰知识结构,就会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实现课堂的高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专题。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一,说课标,说《统计与概率》专题的总体目标和第一学段目标及第一学段课程内容;二,说教材,说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三,说建议,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      说课标:

1 总体目标: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2、第一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新课标将“掌握”变成了“了解”,降低了要求。而且把“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这一目标放在了第二学段。)

数学思考:

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原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类比,此处降低了要求。)

问题解决: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3、第一学段课程内容:

 1、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原课标中要求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新课标此处不做要求)

2、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涵信息。(原课标中要求学生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新课标中此处不做要求,而且新课标中把可能性的知识放在了第二学段。)

新课程标准根据“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对“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顺序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具体内容进行了修订。

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下、二下、三下安排统计的教学。

就现行一年级数学教材来说,将一年级上册“分类”单元的教学内容移到一年级下册,将分类与统计结合编排为“分类与整理”,体现分类与统计的关系。

将一年级下册“统计”单元的内容后移。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什么动物卡片、喜欢什么玩具,调查同学们的家庭人口数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学生体验到统计在生活中确实是很有用的。

2.编排体例:

课例的设置包括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主干系统包括课例和例题,例题基本上是由主题图、导入框和情景问题组成。辅助系统内容丰富,包括:做一做、练习题。

(三)、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统计知识部分:包括分类、统计表、统计量和统计图

分类出现在一年级上册  

统计表是出现在一下的单式统计表和出现在二下的复式统计表。统计表数据呈现暗示学生可以根据表填图,反过来也可以根据统计图来填表。

统计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出现在三年级下册,《中位数》出现在五年级上册, 《众数》出现在五年级下册。

统计图的知识贯穿在小学各个年级。

一年级上册:象形统计图。

一年级下册: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上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

二年级下册: 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下册: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上册:《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

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

六年级下册《分析、判断、预测》

  概率方面:

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概率的起始部分,只停留在质的体验上,为后继可能性的大小、等可能性打基础。

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从三年级上册的定性向定量过渡,培养概率思维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事物。

综上所述统计与概率知识反映出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的设计特点是非常清晰与明显的,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要求是相互渗透,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第一学段内容是第二学段内容的基础和前提,第二学段内容是第一学段内容的螺旋上升和自然发展。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更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从而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成为现实。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创造性使用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从内容到方法要更贴近儿童,尽可能顺应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要不断地触发他们的兴趣点,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对于二年上册统计知识例1的教学,可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当中的,也可以带有童话色彩,这比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如:喜欢××小动物的有几人?“××小动物有多少只?”……这样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以提高课题教学的有效性。

2、把握教学要求,正确处理素材提供的随机性问题。

二年上册统计知识是在学生已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和认知能力。因此在例1的数据收集中,要避免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数据过大,以一当二还不能很科学地用统计图表示;二是要避免出现单数,使以一当二的新知落实造成难度。所以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编排意图和学生计算基础的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好教学要求,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3、抓住教学关键,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二年上册统计知识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统计实践过程中形成认知矛盾,即让学生利用原有的以一当一(1格表示1个单位)制作统计图时,发现格子不够用的问题,该怎么办?引导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在学生有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经过比较、优化,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佳方法——1格表示2个单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探索中完善了统计知识,而且体验到探索的乐趣,使学生突破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定势思想,理解1格表示2个单位的必要性,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尝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关键,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4、练习的设计和习题的处理,应注意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虽然数据的收集学生在以前已学过,但它是统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因此,在习题的处理上,应注意体现实践性,让学生经历对数据的记录、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练习的设计和数据的提供中,应注意体现一定的开放性,突破描述半格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的过程。

(二)、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1.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生活情境考察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如:能否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能否将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描述,能否确定自己的方案。

2、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

科学界已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而情商可以经过后天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情感评价,这样会促进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中要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等进行评价。在评价语言上,注意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过程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做到客观、公正地挖掘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正确评价每一个孩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我们一小每班都建立了QQ群,老师和学生也建立了博客,采取网上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也是非常可行的。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生活处处皆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走入数学课堂,学习数学知识。

1)开发利用文本资源。教科书、教师用书、教与学的辅助用书、教学挂图都是文本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我们第一小学班班有电脑,有多媒体设备,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它们,制作内容丰富、情景生动、有实用价值的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到生活中找哪些地方用到了统计图表,在家里调查水费、电费等,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身边处处有数学,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

4)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成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学生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回避,要把这些错误信息看做是孩子们思维的火花,通过错误资源,判断孩子出现的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实录等都是生成性资源。

数学是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深深地扎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只有不断地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才能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以上是我对《统计与概率》专题第一学段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