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中的女性视角

(2013-01-23 09:03:56)
标签:

学生作品《诗经》专题

杂谈

《诗经》中的女性视角

深大附中   高一二班   李莉

    在《诗经》中有不少诗是以女性独特细腻的视角描绘爱情,谱写了一部部爱情悲歌或是爱情欢歌。《诗经》中女性总是以“忠贞不渝”、“牵肠挂肚”、“担惊受怕”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诗经》中微妙复杂的心理也使我越来越有兴趣去研究《诗经》了。

婚恋诗最能体现女性丰富细腻的心理。

第一种是两情相悦,期待与情人相会焦急的心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郑风·子衿》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个女子等待情人而久久不见来的焦灼。“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才一天不见就想过了三个月一样漫长,夸张的手法也正体现了女子焦灼的心情。还有一首诗也体现出焦急,但这回却是男子“搔首踟蹰”了。

那位我心仪已久的美丽女子在城边角落等着我呢,我兴冲冲跑过去,“咦?怎么没有人,难道她不来了吗?”我心中那是一个着急啊,在原地走来走去,左顾右盼,可还是没看见她人。正当我垂头丧气准备回家的时,她却跳了出来,满脸笑容的递给我一根彤管。原来啊这个俏皮的小丫头躲起来逗我呢。。。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短短两句诗却能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抓耳挠腮,等待恋人的男子和一个躲在暗处,挑逗恋人的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整首诗温暖明快,给人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氤氲着动人情怀的美好情感。

两情相悦抵不过父母之命,抵不过人言可畏。

第二种则就是女子在恋人和父母,爱情和流言中矛盾踟蹰的心理。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表现了一位年轻女子在各种舆论压迫下矛盾,畏惧的心理,细读后,仿佛还能看见女子听说男子要爬墙来相会因害怕而苍白的面容和男子被拒时失望的眼神。亦是女子细腻的心理让我们感受到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桧风·羔裘》中的“岂不尔思?劳心切切。岂不尔思,我心忧伤。岂不尔思,中心是悼。也表现了女子欲爱不能的痛苦矛盾心理。

第三种则是大龄女子求偶盼嫁的焦急心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龄剩女”啦!“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适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适其今兮!摽有梅,项筐壁之。求我庶士,适其谓之。”这首诗充分写出了“大龄剩女”惧怕嫁不出去的心理。要知道,古代不比现代,现代二十多岁正值青春,而在古代,这恐怕还不嫁就要被别人指指点点了。所以这位女子看见梅子落地,引发了青春易逝的伤感情怀。

与这首诗相对的《桃之夭夭》则充满了对妙龄少女婚嫁及时的赞美。在新婚喜庆的日子里,大家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新娘像新郎家走去,一路高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红灿灿的桃花,丰满鲜美的果实,青春繁茂的桃叶来比喻新婚夫妇美好的青春,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气氛,自然也烘托除了新嫁娘高兴幸福的心情。

既然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当然也有婚姻的不幸。既然有新嫁娘的欢乐,当然也有妇人的痛苦哀怨。其中最典型的非《卫风·氓》莫属了。这首诗一以女子的口气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恋爱,结婚,女主受虐,最后被弃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女主人公痛苦哀怨和决绝的心理,或许还带着些悔恨。可从字里行间也无不透露出女主人公对氓的爱,尽管悔,尽管恨,可我想这份爱永远不会泯灭。由此可见,女主人公选择与氓一刀两断是多么痛苦与不舍,但这才是他们最好的结局。

除了婚恋诗,某些战争诗和农事诗中也蕴藏着女性细腻的心理。

《王风·君子于役》生动的刻画出妻子对行役在外的丈夫的怀念之情。“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夕阳西下,连牛羊都回圈了,可女主人公仍然拖着疲惫的身躯望着丈夫远征的方向,希望丈夫能够吃饱穿暖。“苟无饥渴”,春秋时期大动乱,战争不断,就连小孩从小就承担起了沉重的兵役,这也造成了许多夫妻离散,思念心切的人们才写下了这些诗歌,寄托了浓浓的思念之情。

《卫风·伯兮》述说的也是征妇对丈夫远在外头奋死拼搏的担忧与无法释怀的思念。“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晦。”即使佩戴了忘忧草可还是不能够忘记你,只要你能够平安归来,我愿意头痛心碎。这浓烈的爱与思念已藏不住,飘向远方,远在他乡的丈夫是否能感受到妻子的思念之苦呢?我想,这毋庸置疑。

《诗经》中这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是否勾起了你想要细细品味它的冲动呢?爱情永远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女性永远是爱情的代言人,《诗经》将这两者的关系诠释的很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