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十二风月图》中华瓷王瓶全景解读“一年四季在宜春”

标签:
隐逸轩袁州十二风月图中华瓷王瓷王十二风月图 |
http://s5/mw690/003cUAgYzy6TsMnH7fu74&690
《袁州十二风月图》中华瓷王瓶
此瓶由【隐逸轩】监制,聘请故宫博物院复制中华瓷王景德镇原班团队成员历时一年完成,宜春罗汉堂收藏。集历代多种工艺和技术于一器。如此众多的釉、彩,配方及烧成温度都不相同,需按釉下、釉上及高温、低温的不同要求,多次反复入窑烧成,工艺极其复杂。而如此多样的釉彩、纹饰又安排得主从协调,错落有致,浓淡相间,井然有序。此瓶造型雄浑,纹饰繁缛,色彩绚美,巧夺天工,堪称是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活化石”。它的烧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顶峰,为集大成之做,因而有“中华瓷王”的美称。
《袁州十二风月图》全景解读“一年四季在宜春”
一、山月相融之《袁山松月图》
- 文化背景:袁京是继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之后,第二位最具影响的山中高士。明初建文帝时代的文学博士方孝孺在《高士袁京赞》中这样称赞道:“紧袁之山,富春并峻,紧袁之水,严滩比清。严袁两公,东汉齐名。”使袁山和富春山、袁水和子陵滩,两地双贤并峙,齐名天下。袁京去世后,人们感念他的高风亮节,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袁山,改宜春郡为袁州府,甚至把袁山对面的一条路叫做高士路。
- 创作思路:松树为“岁寒三友”之一,用来比喻志节坚贞、品德高洁的贤人。《松下高士图》则是历代画家所钟爱的题材。《袁山松月图》以袁山青松、高士袁京、松间明月入画,展示宜春自古至今人杰地灵,贤能辈出。
- 意境: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选自文同《新晴山月》)
二、山月相融之《明月山居图》
- 文化背景:“明月处处有,宜春月最明”古人曾在诗中这样写道。位于宜春市境内的明月山,便是这份浓厚的月亮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月山,因山上“有石夜光如月”而得名,竹海、飞瀑、松涛、奇峰等一系列优美的景致,让这座名山“步步拾锦绣,一里不同天”。根据神话史诗记载,明月山为嫦娥的故乡,是当年嫦娥奔月的地方,因此宜春有“月都”、“月城”等美称。
- 创作思路:浙江富春(现富阳)因《富春山居图》享誉世界,画因山美而入境,山因画佳而闻名,《明月山居图》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文人墨客为明月山添彩。《明月山居图》以山石丛林、云雾溪涧、明月楼台入画,以展示明月山山灵水秀、处处美景,同时展现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宜春宜居宜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 意境:山在月中明,月在山中行。(佚名)
三、山月相融之《仰山雪月图》
-
文化背景:仰山距江西宜春城区约40里,因其山势“高耸万仞,仰不可攀”而得名。进入冬天,微阴即雪,每当雪雾云开,海拔1034米的集云峰一带,皓雪晶莹,经久不化,形成绿野之上瑰丽的雪顶,令人赏心悦目,《仰山积雪》为宜春古八景之一。仰山,古代视为“州之镇山”。汉代民间便崇祀仰山之神。元代时,仰山神庙几乎分布半天下。韩愈曾求其降雨。山下有栖隐禅师(古称太平兴国寺),是禅宗沩仰宗发祥地。
-
创作思路:王维的《袁安卧雪图》和《祇园弟子像》等绘画作品通过雪来表现禅意。雪、月、禅三者,均有净心之意。《仰山雪月图》以山峦积雪、禅房花木、居者行人入画,以展示仰山原始生态美和至真至深的禅修胜地魅力。
-
意境:河薄星疏雪月孤,松枝清气入肌肤。(选自贯休《苦吟》)
四、水月相映之《春台明月图》
- 文化背景:明正德《袁州府志》载:“宜春台高明宏壮,出云气而凌风雨,挟光景而薄星辰。”“周览川原,下人烟,四时佳景罗列目前。” 袁河宜春段称秀江,水质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历代文人墨客路过宜春,莫不以登临春台,眺望秀江,把酒邀月,寄情抒怀为美事。王安石为此赋诗一首:“宜春城郭绕楼台,想见登临把一杯。”
- 创作思路:不管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还是“落木天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一轮明月带给我们太多的是诗情画意。《春台明月图》以亭台楼阁、山石树木、舟楫画舫、明月清风入画,以展示宜春台“高出袁城百万家,巍峨楼殿锁烟霞。”的雄伟,秀江“宜川三月水东流,秀出江南二十州。”的壮观。同时展现宜春的诗情画意。
- 意境: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选自苏麟《无题》)
五、水月相映之《聆泉沐月图》
- 文化背景:温汤温泉位于宜春市城西南15公里处的温汤镇,已有800多年的利用历史。明正德《袁州府志》载:“气温如汤,冬可浴。以生鸡卵投入即熟。水中犹有鱼”。宜春的泉月相映,代表着一种养生的生活方式。温汤温泉提供了丰厚的养生自然资源;而明月所传达的静心养生理念则是精神内涵中更为重要的内容。
- 创作思路:《聆泉沐月图》以青松、明月、流泉、溪石、茶客入画,以展示温汤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同时展现月下休闲,温泉养生,宜春正是休息养生两相宜的胜地。
- 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选自王维《山居秋暝》)
六、农月相趣之《带月荷锄归》
- 文化背景:据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陶渊明“始家宜丰”(即宜春宜丰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 创作思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田园居》带给我们的都是田园生活的无穷乐趣。《带月荷锄归》以远山、明月、茅屋、晚归入画,以展示宜春淳朴、勤劳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 意境: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选自陶渊明《归园田居》)
七、农月相趣之《浣纱明月下》
- 文化背景:夏云姑,袁州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孝宗皇帝赵昚(音慎)的正宫娘娘,最初封为安恭皇后,后加封为成恭皇后。云姑不仅出落得天姿国色,聪明机智,而且心灵手巧,织布、插秧、打柴、编竹器,农活样样精通。
- 创作思路: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无疑以男耕女织占主导。宜春手织夏布始于唐宋时期,在上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涌现了大批手艺高超的织女,成恭皇后夏云姑即以心灵手巧,精通织布而远近闻名。浣就是“洗”的意思,纱就是苎麻,取其茎皮(纤维)用来织布。《云姑浣纱》被“选秀入宫”与西施浣纱“沉鱼”有异曲同工之妙。《浣纱明月下》不仅对宜春“江南佳丽地”之美誉作了诠释,更反映了宜春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
意境: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选自皎然《浣纱女》)
八、书月相照之《卢洲映月》
- 文化背景:五代诗人韦庄在《袁州作》中这样描绘当时的袁州:“家家生计只琴书,一郡清风似鲁儒。”在唐代的290年间,江西考取的77名进士中宜春籍的就有53名,占全省三分之二强,赢得了“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美誉。这一时期,江西的第一个状元卢肇即出自袁州,紧随其后的还有易重、黄颇、李潜等都考取了功名。
- 创作思路:《卢洲映月》为宜春古八景之一。状元洲亦称卢洲,坐落于宜春市区东侧,秀江中流,面积约6公顷,形似巨舰。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卢肇为宜春文标乡人,曾在此映月读书,后中状元,故名。《卢洲映月》以卢肇映月读书为题材,反映了宜春文风鼎盛,勤学好问的良好氛围,以及人才辈出的盛况。
- 意境:月下书声冷,低徊夜色苍。(选自陈泾《卢状元读书处》)
九、书月相照之《月下读经》
- 文化背景:宜春是禅宗圣地。境内禅宗祖庭众多,自宝峰禅寺沿九岭山脉蜿蜒东南,百丈、黄檗、洞山、仰山、大愚、九峰、慈化,祖师道场错落星罗,直指南岳,号称五百里禅宗祖庭长廊、江湖行脚参禅要道。
- 创作思路:佛之所传,曰教日宗,教传佛语,宗印佛心。心何以传?惟论见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所见者何?皓月当空,清光遍照,千江同辉。人人具足,本自圆成。如何得见?不立文字,不离文字。《月下读经图》反映了宜春“千年以累,祖师辈出,禅法之盛,无出其右,经典语录,灿若星辰。”的盛况。
- 意境:只这一卷经,字字差分晓。日出月又落,几时看得了。(选自玉溪思珉禅师《题赞》)
十、禅月相通之《水月禅心》
- 文化背景:宜春是禅宗圣地。宜春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市内拥有两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院和上千座佛塔。两大名寺即靖安宝峰寺和奉新百丈寺,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来源于这两大寺院。三大祖庭分别是临济宗、曹洞宗和沩仰宗,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明月山仰山。
- 创作思路:月光如水,水流无痕,因此月亮引起的禅机往往是空,所谓“万有归一空,一空归万有”。《五灯会元》:“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月印万川的月境与禅境,便体现了这种空有相融的境界。“月明影在地,泉清光彻天。何须分上下,空寂是吾禅”(道圂)。发展到极端,则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禅宗哲学正是从中国的文化月亮中得到顿悟,所谓“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深邃的宇宙奥秘和通透的生活哲理。
- 意境:我悟色空心似水,禅床闲卧月明中”(选自王沂《宿观音寺》)
十一、禅月相通之《春花秋月》
- 文化背景:宜春是禅宗圣地。宜春在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市内拥有两大名寺、三大祖庭、十大寺院和上千座佛塔。两大名寺即靖安宝峰寺和奉新百丈寺,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兴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来源于这两大寺院。三大祖庭分别是临济宗、曹洞宗和沩仰宗,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结果于明月山仰山。
- 创作思路:月亮与禅,沟通的是俭朴而高超的生活智慧:“翠竹黄花非外境,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双龄化禅师)。“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吕温)。遁入空门的僧人亦有赏花弄草的雅兴。“不迷信、尚心性、务平实、在世间”,生活处处是禅境。《红楼梦》中贾宝玉以谈禅之名谈情,禅门高僧道济“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均是禅在世间(即《生活禅》)的表现。但是月的禅机,总是指向澹泊的情性与俭朴的生活,宋代云门宗禅僧灵澄一生“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悟出修行的法门在于澹泊自适,去妄明心:“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对此,《坛经》说:“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云散月明的顿悟,是轻物欲而重精神。
- 意境: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选自无门和尚《颂》)
十二、禅月相通之《天心明月》
- 文化背景:藻光禅师为了探求心中的真如明月,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寻月”之旅,在山心庵(今天心永乐禅寺)结庐修证。中秋之夜,月光皎洁,藻光禅师豁然开悟,不禁感慨:“云遏千山静,月明到处通,一时收拾起,何处得行踪”。他带着禅悦回到住处,见小偷在禅房偷窃,却找不到任何财物正要离开。小偷遇见藻光禅师,错愕之际,藻光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披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头溜走了。藻光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进了明亮的月光,消失在月色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要是我能送他一轮明月就好了。”藻光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禅房静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了空境。第二天,藻光禅师一打开房门,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藻光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他终于带走一轮明月了!”藻光禅师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扣冰古佛,那个小偷就是后来成了他弟子的了缘禅师。
- 创作思路:“天心明月”这一著名的禅宗公案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素好佛老的朱熹就是从“天心明月”汲取了“一月照万川,万川总一月”的精神养分后,提出了“理一分殊”主张,这从他在楼阁岩上“天心明月”的题刻可以得到佐证。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理一分殊”就是“一理摄万理”,好比天心明月之散而现为千江月,好比天心明月在不同的人心中所承载着不同的意愿。反过来说,这也体现“万理归于一理”,再多再亮的水中月、心中月也都是源自天心明月,所谓“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 意境: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选自赵朴初《一轮明月》)
http://s1/mw690/003cUAgYzy6TsNextHW50&690
《袁州十二风月图》中华瓷王瓶制作工艺
(1) 陶瓷专家亲临现场蹲点制作
(2) 还原依照清代传统手工制作工艺
(3) 全程采用柴窑烧制
(4) 工艺精湛,原品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