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馆》的场景与人物
(2013-09-27 12:14: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茶馆》研究性学习 |
一、不变之中求变
少年时代居住的小胡同口 , 就有一座茶馆 , 这是他上学的必经之路。放学后 , 他常常到茶馆里去听说
书。抗日战争的时候 , 老舍只身飘落到重庆 , 茶馆是他经常和朋友们一起碰头谈话的地方。”[4](P136)在重庆北碚
,“朋友聚多的时候 , 大家就到茶馆去喝茶聊天 , 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 , 这个茶馆的墙上
,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条子。茶馆是个观察人物的好地方 , 好象是社会的缩影”。[4](P139)老舍先生自己也说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 , 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 , 可是写了 50
年来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 ,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 ,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 ,
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 , 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
, 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5(P1470)无论什么荒唐的新闻 ,
什么古玩洋货都能在茶馆听到或看到。说媒拉纤的 , 相面糊口的 , 聚集闹事的 , 游手好闲的 , 乃至于企业资本家 , 忧国爱民的旗人
, 只要有喝碗茶的钱 , 不论身份高低贵贱 ,都可以到茶馆来坐坐。的确 , 凡是读过剧本 , 或看过演出的人 ,
就能感到老舍先生的苦心 , 惊叹他的选择。
嘴 , 无理取闹的二德子 ; 有卖儿女的农民康六和乡妇 ; 还有威风凛凛的秦二爷 ; 也有男腔女调 , 要买老婆的庞太监。财主、穷人
, 流氓、特务 , 应有尽有。茶客杂乱 , 发生的事必然也是光怪陆离、五颜六色的。
的表现。到了第三幕 , “裕泰茶馆的样子可不象前幕那么体面了。藤椅已不见 , 代以小凳和条凳。自房屋
至家具都显得暗淡无光。假若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 , 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 ,
字也更大了。在这些条子旁边还贴着‘茶钱先付’的新纸条。”这一幕正是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的时候。会随机应变的王利发此时已相当苍老无力了
, 茶馆勉强还开着 , 他的孙女却吃不上热汤面。一心不忘改良的王利发 , 雄心不死 , 又想用女招待以维持生意。但是国民党特务 ,
三皇道分子又不让他活下去 , 要没收茶馆 , 要砸茶馆。对王利发来说 , 这比剜肉还要疼 , 难怪他死也要死在茶馆
!如此混乱恐慌的岁月 , 横跨 50 年之久 , 仅在
短短的三幕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不由得叫人惊叹不已 ! 曹聚仁曾赞誉《茶馆》:“这是别开生面的
剧本 , 有如三篇美妙的小品文 , 似不连贯 , 而连贯 , 它是要观众了解时代。”
[6](P14)
二、各色人物速写展
话剧《茶馆》表现的年代长 , 人物多 , 头绪杂 , 决定了它不能拘于“一人一事”为主线的结构法 , 不能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集中性 ,
而是用群像展览的方式和网络式的故事线索构成三幅时代变迁的风俗画。《茶馆》没有一条明显的矛盾冲突主线
,情节也不是顺单个人物的性格发展而发展 , 而是以茶馆的兴衰变迁将许多小人物之间此起彼伏的纠葛场面串连起来 ,
描绘出三幅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 ,展览典型形象 , 表现人物的性格差异。
别林斯基说 : 尽管在戏剧里 , 象在叙事文一样 , 有着事件 ; 然而戏剧和叙事文在本质上彼此恰巧是相反的。叙事文里是事件占主要地位
, 戏剧里是人占主要地位。叙事文的主要因素是事件 ; 戏剧的主要因素是人的性格。老舍先生正是本着从人物出发的宗旨 , 按人物塑造的需要
, 构思了一件件矛盾纠葛 , 组织了一个个戏剧片断。
物”。[7](P128)然而 , 老舍先生正是用这些“帮闲”或“帮忙”的不同性格的人物速写 , 构成了这个时代
的剪影 , 从而广泛深刻地反应社会风貌 , 表现各个时期的特征。第一幕刚启 , 常四爷与二德子发生了一场冲
突。刚坐下喝茶的松二爷看看茶馆后面聚集的打手 , 说了句 :“好像又有事 ?”为人正直的常四爷不小心说了句 : “反正打不起来 ,
要真打的话 , 早到城外头去啦 , 到茶馆来干吗 ?”不想叫打手二德子听见 ,“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这场冲突 ,
是三个不同性格的人无意对答和有意挑衅引起的。要说剧作里小纠葛连续不断 ,
最精彩最典型的莫过于秦二爷与庞太监的明争暗斗了。秦仲义与庞太监针锋相对的斗争对茶馆的兴衰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
而是民族工业资本家和封建残余势力的无戈相争。诸如此类的纠葛在《茶馆》中此起彼伏 , 恰似一首首奏鸣曲 ,
连绵不断。出场只有一次的马五爷 , 前后只有三句台词 ,形象却很生动。幕一拉开 , 他在不惹人注意的角落 ,
独自坐着喝茶。当打手二德子动手打常四爷时 , 他才发话了 : “二德子 , 你威风啊 !”“有什么事儿好好地说 , 干嘛动不动就讲打
?”而且他“并未立起”。瞧 , 马五爷才叫威风哩 ! 两句话就把二德子的气焰打下去了 ,
而且二德子立刻恭顺地退到后边去了。当常四爷叫他评理时 , 他立起来说 :“我还有事 , 再见 !”呵 , 多么傲慢 !
马五爷的速写像正是披着宗教外衣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剪影 ,
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根本对立的侧面反映。也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一个方面。再如第一幕正当茶馆后院为一只鸽子积聚一帮流氓打手说和调解 ,
一位卖牙签、耳挖勺之类小东西的老人进来 , 茶房李三问道 : “老大爷您高寿啦 ?”老人喝了茶说 : “多谢 ! 八十三了 , 没人管
! 这年月呀 , 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 !”(慢慢走出去) 这位上场仅有一句话的老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至深的。那样的年代 ,
有钱的人整日寻欢闹事 , 穷人却没法活下去。第一幕相继发生的两起卖女事件 , 正好是老人所说的事实 , 多么鲜明 , 多么强烈 !
清朝末年国破家亡 , 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正是由这一幅幅时代的缩影表现出来的。剧中这类人物速写很多 , 大多出场一次 ,
但形象却是栩栩如生的。全剧不计出场无台词的人 , 仅出场一次的就有 40 多位 , 构成的速写像就有几十幅 ,
其营造该化多大的精力就不言自明了。《茶馆》中还有另一类人物塑像 ,
就是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为代表的贯穿全剧始终的人物。常四爷是位铁杆庄稼 , 秉性刚直 , 有民族气节。第一幕他提着鸟笼上场 ,
雄赳赳的。当二德子凑过来说 :“您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 : “你问我哪 ? 花钱喝茶 , 难道还叫谁管着吗
?”
“要抖威风 , 跟洋人干去 , 洋人厉害 !”不仅敢与善钻营的打手较量 , 而且还敢说“我就不佩服吃洋饭
的 !”他忧国忧民 ,“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 ! 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 !”因而发出“大清国要完 !”的叹
息。因说了这么几句话 , 他被当作谭嗣同一党抓进了监狱。第二幕常四爷“提着一串腌萝卜 , 两只
鸡 , 走进来。”身强力壮 ,“我卖菜呢 ! 自食其力”,非常乐观。坐了一年多的监狱 , 当年的锐气有增无
减。前幕当两个暗探抓他入狱时 , 他还自辩了几句。这幕他干脆直言不讳了。当宋恩子说 : “谁给
饭吃 , 咱们给谁效力 !”他便甩出句“要是洋人给饭吃呢 ?”松二也仍旧胆小怕事 : “四爷 , 走吧 !”
他还要说 : “再见吧 , 二位 , 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 !”真正是又倔又硬 ! 到了第三幕 , 常四爷提着
小筐 , 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70 , 可是腰板还不太弯。说话还是那么硬朗朗的 , 但话语中
已充满了辛酸和悲哀 : “自食其力 , 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 , 我一事无成 , 七十多了 , 只落得买花生米 ! 个人算什么呢 ,
我盼哪 , 盼哪 , 只盼国家象个样儿 , 不受外国人欺负。”另外 ,《茶馆》不是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
,而是对旧社会市民阶层各类人物生活命运的特写。以王利发这个艺术典型来说 ,
他是一位旧社会中精明、干练、富于混世经验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自私、圆滑 , 但心眼不坏。他一辈子讨人人喜欢 ,不忘改良 ,
为的是“孩子们有出息 , 饿不着 , 没灾没病 !”作为老板 , 他在茶馆里四处贴上“莫谈国事”的字条 , 但是遇着熟人 ,
也要谈两三句国事。“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足以证明他从心底里盼着国平家安 , 战争平息。对财大势大的人他笑脸相迎 ,
因为他是开茶馆的 , 略不注意就有被砸了的可能。年轻时他满怀信心 , 一心要把茶馆办兴隆 , 因此对官吏、地痞、乃至手艺人、人口贩子
, 都能应奉周全。中年老年后 , 王利发因生意的清淡 , 国家的灾难 , 他身上公正的一面就有了表现。明里他还在奉承 ,
但骨子里却在讥讽。如第二幕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进来 , 不由得上前请安 , 王利发似乎受了松二爷的感染也请安 ,
弄得二人愣住了。
宋恩子 : 这是怎么啦 ? 民国好几年 , 怎么还请安 ? 你们不会鞠躬吗 ?
松二爷 :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 , 就想起了前清的 , 不能不请安 !
王利发 : 我也那样 ! 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 !
是这幅画卷中所展示的群像 , 是一次人像展览会。狄德罗曾经断言 : 剧本里所谈的只是一个关头 , 一种生活情景。一段十分短暂的时间 ,
在这一段十分短暂的时间里 , 人物的性格没有变化 , 那是完全近乎情理的。在有限的戏剧时空中 , 同时呈现如此众多的人物速写像 ,
实属不易。这与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熟悉程度、戏剧创作的功底之深分不开。《茶馆》的基调是平稳单一的。它以一条明线索 , 即裕泰茶馆演变史 ,
将三个不同时代串连成一个整体 , 以一个大茶馆侧面反映社会的大变革与大动乱。这种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不能不令人折服 !
《茶馆》不愧为我国戏剧史上独具特色的一部伟大的作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