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刘志成和古陶瓷痕迹鉴定
(2013-05-28 18:15:46)
标签:
文化 |
分类: 微观痕迹研究 |
刘志成,男,195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68年参军,1978年转业到地方从事法律工作。2004年加入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成为会员。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陶瓷痕迹进行专题研究,至21世纪初基本掌握了真品和赝品各自的痕迹特征及其规律。2005年10月2006年10月,由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成立的“古陶瓷痕迹鉴定研究课题组”赴国内各地博物馆及窑址对陶瓷痕迹鉴定技术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完全证实了该技术的科学性。
志成兄在《古陶瓷痕迹鉴定》开篇写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有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国运盛,收藏兴",很多人在富裕以后步入了收藏殿堂.据统计,现在我国的收藏大军已达7000多万人,其中收藏古旧陶瓷器的人数以达3000多万人.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很多古旧陶瓷器被收藏者买入收藏.一些人看到有利可图,于是便制假贩假,更有个别制假者为了牟取暴利,甚至不惜花掉重金,引入科技成果菲赝品,将生产出来的高仿赝品通过特殊的渠道投放社会,使一些藏家屡屡上当.笔者认识的藏家中,有的就因为收入较多的赝品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藏家在赝品面前被打眼,有的专家在高仿赝品面前也未能幸免,也时走麦成,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藏家被打眼可以解释为经验不足,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被打眼又如何解释呢?随着一些专家不断犯错误,终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经验鉴定症结的深刻思考.
多年来,人们分析了传统经验鉴定犯错误的种种原因,归纳起来,其中既有鉴定人员能力方面的,也有品质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传统经验本身存在的局限性造成的,这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传统经验为什么会存在局限性?它又是如何影响鉴定的呢?笔者对此也进行了研究,认为要弄清上述问题,就必须对传统经验的形成先进行分析.我们知道无论什么经验,都来源于实践,现在的传统经验就是众多坚定前辈们实践的总结,但在往往都是以个人为单位来进行的.他们在实践中,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真品和赝品,各自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和手法感觉它,待形成对器物的初步认识后,通过分析,又进一步找出器物各方面内在的本质特征及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抽象和概括,再用口头或文字将其特征、规律表述出来,这就形成了经验。这样形成的经验为直接经验。
正是众多个人的直接经验构成了广义上的传统经验。但历史上留下的传统经验并不全是直接经验,还有部分是传经人借用他人现成的经验自己作表述的,这样的经验对于借用者来说因不直接来源于实践,应属间接经验。间接经验有的因传抄、转述有误,是不准确的。但这些不准确的见解经验,现在却客观地夹杂在传统经验中。传统经验中还有的是个人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及结论,严格地说这些不应属于经验范畴。历史上形成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甚至包括个人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及结论都以传统经验的面目世代相传,在相传过程中,有的错误经验、局部经验不断被后人修正、补充,一些新的经验又不断产生。
从传统经验形成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①传统经验实质多是个人实践经验,而个人一生所能见到的实物都是有限的,因此个人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经验。②因每个人在实践中见到的实物不尽相同,加以感官机能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述能力方面的差异,其形成的经验有的会相同,有的会不同,有的甚至是大相径庭。③现传统经验中的间接经验,主观臆断的一些观点、结论有的是正确的,有的不一定正确,还有待于实践检验。④传统经验总量的多少,受参加实践的人数及实践中所见实物数量的制约,参加实践的人数越多,见到的实物越多,产生的经验则越多,否则相反。自此,就引申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掌握的传统经验的总和,是否已能全面系统准确地反映出历史上所有古旧陶瓷器及赝品的特征及规律呢?对这个问题,笔者的结论是否定的,这是因为传统经验面对古旧陶瓷器真品存在着局限性。
二、
三、古代工匠们生产陶瓷器从采集、粉碎原料,到淘洗、练泥、拉坯成型、干燥等工艺,只是凭经验手工操作,偶然因素较多,古窑烧制器物时窑火不匀,器物在窑中放置的位置又不同,因此造成同窑生产的产品特征也往往有一定的差异。实际上我们对某古窑同窑或同时期的产品所见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们对某一古窑同期产品所见仍然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我们对某一古窑同期产品的经验其实也是局限的。
宇宙中的任何物质都在运动,都有其生成、发展、衰亡的过程,陶瓷器也不会例外,物质在运动中由量变到质变,都有表征可寻,任何一件古旧陶瓷器都会有自然老化痕迹生成,这是不依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你承认它或不承认它,这只是个人的主观态度,但你却不能改变这一宇宙的法则。因制瓷工艺的原因、做旧的原因,新瓷釉面也会有类似自然老化的痕迹出现,但其特征与真品自然老化痕迹不同,是可以分辨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