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中期小结
(2015-10-13 22:08:41)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外阅读课题之计划总结 |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研究》课题中期小结
一、课题定义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1、灵活性和开放性;2、自主性和合作性;3、趣味性和专题性。
二、主要目标、措施
(一)主要目标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热爱读书。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因此,教师的示范熏陶作用不可小觑。
(2)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在阅读的过程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如果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对于一些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可能会失去阅读兴趣。我们要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进行阅读。
2、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每天中午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这是时间上的保证。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采蜜集、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可以推荐好的读物给学生,可以领着孩子一起阅读,也可以进行阅读交流。还要求学生每天在家阅读15~30分钟,记录每天读书的内容和时间,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3、提供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
为了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建立三级联系的图书网:家庭书铺——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室,构成了图书网络。由此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鲜的课外阅读书籍资料,使学生真正徜徉在书的海洋中,知识的宝库里。
(二)具体措施
措施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书香飘溢的读书氛围
1、改善阅读环境。学校环境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课题组精心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学校门口的电子屏上定期播放有关读书箴言,劝学名篇,名句古诗等,让缕缕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2、挖掘阅读资源。大力促进学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每学期添置大量新书,图书馆实行全面开放,学生人手一张借书卡,周一至周五可凭卡借阅书籍,也可新芽书吧进行自主阅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制度,发放借阅登记簿,安排好班级小小图书管理员,保证图书借阅的有序实施,让好书流通起来。 人人有书读,处处溢书香的校园氛围已初步形成,大大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
措施二:精选阅读内容, 制定学生喜爱的推荐书目
市场上有关儿童读物浩瀚如海,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是往往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课题组本着“教育与趣味并存,细致与全面兼顾”的原则,教给学生择书方法,精心推荐阅读书目,真正让一些文质兼美的课外读物、经典著作走近学生。
1、给予学习定向,培养择书能力。对于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课题组从“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三个维度,给予正确价值导向,要求学生在择书的时候,考虑书籍的价值及适合度,培养学生辨别和择书的能力。
措施三:深入课型研究,探究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型的开发,积极进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课型研究,逐步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1、明确课型的分类。经过共同商量讨论,梳理了出以下几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型: “读物推荐课、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读写结合课、绘本阅读课、班级读书会”。
2、了解各课型独特价值。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录像的观摩学习,集体的互动分享,了解各课型独特的价值。
3、深入实施课型教学研究。一年多来,课题组有计划地开展了13节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研究,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反思总结,归纳提炼等活动,不断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法,初步构建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的教学模式。
措施四:渗透阅读方法,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我们立足课堂,依托教材,在课堂中开展阅读活动,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1)根据读物的不同,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
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我们教会学生浏览法,即“随便翻翻”。
探求性的速读: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我们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每分钟大约能读200多个字,即所谓的“一目十行”。
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我们要求学生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包括圈点勾画、作批注 、写读书笔记、制作卡片、再创作等方式。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措施五: 开展读书活动,搭建丰富多彩的阅读平台
我们精心打造校园读书节,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读书节为基点,开展系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与经典为友、与好书作伴,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
三、进展情况
一年多来,在学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本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课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可喜的成绩。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课外阅读年段指导目标
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将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的总目标进行了分解细化,形成了教师的年段指导目的,这些目标的制定使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更加清晰,从而保证了课题实施的有效性。
低年级段
中年级段
高年级段
(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初稿和课外阅读推荐策略
依据学生课外阅读分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了为孩子推荐书目的6种策略: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四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课型
1、绘本阅读课:此课型适合低年级段学生,其教学基本流程为:“教师激趣——联想品读——方法指导——自由赏读——拓展迁移”。
2、读物推荐课:此课程一般安排在每学期阅读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向学生推荐本学期必读书目,了解学期阅读计划。其教学流程为“激趣导入,创设阅读情境——介绍书籍,了解书目作者,——走进故事,分享精彩内容——唤起期待,提出阅读要求”。
3、阅读欣赏课:课堂上或是品读整本书,或是品读精彩章节,或是品读写作手法等。其教学基本流程为: “整体感知——选择内容——品读分享——总结提炼——拓展迁移”。
4、阅读方法指导课:结合各年级课外阅读目标,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各有侧重,其基本流程为“提出教学目标——讲解阅读方法——范文引导——练习巩固”。
除了以上特色课型,还有“读书汇报课”“ 读写结合课”等在课题组老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也逐渐得以完善。
四、收获困惑
(一)课题进展收获
1、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同程度提高了
我们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又采用了多种手段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而学生又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周学校图书室借书时,人人争着借书,课余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问题。
2、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一定的提高。
3、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存在问题
课外阅读课题的研究让全校师生受益匪浅,在收获满园书香之时,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课题研究至今,还存在如下问题与不足:
1、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课型的基本模式还没全部完成,另外三种课型到底如何操作不清晰。
2、对于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到底包括哪些读书方法,如何指导还不够明确。
3、虽然制定了各项评价指标,但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效性如何,还需跟进研究。
4、如何解决书源不足的问题。
5、如何处理好加强课外阅读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
6、怎样做到各年级的课外书籍的推荐。
五、今后打算
1、立足课堂,继续深入实施课型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行点评—专家引领—反思提炼”等步骤,构建“读书汇报课、读写结合课、班级读书会”三种课型的基本模式。
2、依托教材,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的力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
3、优化评价,关注课题实施过程中,评价的合理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得评价最终能为学生的发展性阅读服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