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
(2014-11-08 16:07:56)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外阅读课题之学习材料 |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导言
大家都知道:蜜蜂要采过许多花粉,才能酿出蜜来。读书理应如此,博采众长才能获取全面、均衡的营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注重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孩子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大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
“胸中贮书万卷多,脚下行程千里远”,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综观国内外,大家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教育和研究。
1国内:宋代学者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看来重视课外阅读几乎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2国外:在美国,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美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小学生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确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开展他们的眼界,这无疑是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举措。
二、研究的详细操作过程
我们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计划按照下列研究阶段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1、树立楷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名的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终生读书的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学校组织“阅读之星”的评比,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地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等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书中的人与事就好像发生在学生们身上一样,同龄的乐趣、同龄的烦恼、同龄的故事让他们每天渴望阅读。据此,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立书目。
附:莒南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拓展阅读书目:
4、让读书与电视、电脑结合。我们发现电视挤占了学生的不少时间,甚至有的家庭把电视、电脑作为了保姆,任由孩子与电视、电脑朝夕相处。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我们的老师尝试了不少的尝试,王蕾老师提出了读书与看电视、玩电脑相结合的做法。如组织学生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火车的故事》,再让学生搜集更多的介绍火车的资料,从中了解火车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从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事物;再如推荐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发现与探索》、《动物世界》等节目后,组织学生交流看后的体会,从而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不可否认,电视、电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地涉猎,把电视、电脑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更好地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5、针对学生的畏写心理,采取师生共写课外阅读读后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与学生每读一本书,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热情高涨,都愿意去读去写。我们别出心裁设立了班级循环日记和循环读书笔记,老师学生共写一本,老师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们相互督促、鼓励,家长们也慢慢重视起孩子的课外阅读来,形成良性,健康向上的课外阅读氛围。
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课外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袁瑢老师说过:“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6、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我们注意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燕子、老牛、小鱼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学了《兰兰过桥》以后,让学生阅读《世界发明家的故事》及有关桥梁的资料等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
7、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我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自习课作为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8、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搭建展示的平台。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如,利用好每天的早读课,把它作为全校读书读报交流的平台,任何同学都有机会把最近读到的精彩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把自己喜爱的好书好报向大家推荐。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等。学校每月评选一次班级“阅读之星”,每学期进行校级“阅读之星”的评比,在此基础上推荐学生参加园区“阅读之星”的评比。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展示活动形式多样:或手抄小报评比,或读书心得展板展出,或优秀读书笔记广播……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9、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竞赛,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有的老师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写到:你真会读书!短短一句话,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采取让学生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我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自习课作为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10、促进学校图书资源的建设。开展读书活动,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农村家庭藏书量严重不足,而学校周围又没有一些大型的图书馆等相关场所可供学生自由阅读,因此,学校要义无旁怠地担负起为学生提供书源的责任。一方面,学校不断补充图书库,购买一些有时代气息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课外读物,学校所购课外阅读书目尽量考虑到与课内阅读目标相适应。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应多阅读简短的拼音读物,以注音童话、寓言、儿歌、童谣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性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可以增加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成语故事、科普读物等,重在逐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应该适当增加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部分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程度适合的名著。 借鉴新教育实验推荐的“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学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这些书目购置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如“人物传记”、“自然科学”“文学名著”“教育名著”“儿童文学”等等,向教师和学生开放。另一方面,可以由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开展“好书共分享”活动,各班级进一步丰富班级图书角。
11、家校携手,带动亲子阅读的开展。“今天是星期六,爸爸不在家,奶奶出去了,妈妈在上班,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读书、看电视,除了这几件事情,我什么也干不了。作业很快就写完了,一个人看电视太寂寞,又不能一个人出去玩,书是最好的朋友了,可是没人在家,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和家人一起读书啊。” 这是一位五年级的孩子写给父母信中的一段话,字里行间透露着想与父母共同读书的渴望。我们曾在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同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很多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最好的桥梁。我校老师有意识地利用家长课堂这一平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告诉家长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告诉家长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告诉家长一些亲子阅读方面的方法,渐渐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了起来,尝到了亲子阅读的甜头,有位家长说道:“亲子共读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彼此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彼此信任。”亲子读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模范作用是无限的,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
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会丰富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研究结果及反思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两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当代小学生》《小学生读写》杂志上发表。在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还开展了一系列诚信、感恩、礼仪、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这让我们倍感欣慰。今后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科学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如何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有待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会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四、研究结论
五、主要参考资料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导言
大家都知道:蜜蜂要采过许多花粉,才能酿出蜜来。读书理应如此,博采众长才能获取全面、均衡的营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只注重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孩子的个性、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大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
“胸中贮书万卷多,脚下行程千里远”,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综观国内外,大家都非常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教育和研究。
1国内:宋代学者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看来重视课外阅读几乎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2国外:在美国,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美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小学生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确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开展他们的眼界,这无疑是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举措。
二、研究的详细操作过程
我们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计划按照下列研究阶段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1、树立楷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名的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革命导师列宁终生读书的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学校组织“阅读之星”的评比,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地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的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小学生最喜欢读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体裁是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等的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书中的人与事就好像发生在学生们身上一样,同龄的乐趣、同龄的烦恼、同龄的故事让他们每天渴望阅读。据此,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立书目。
附:莒南县第二实验小学的拓展阅读书目:
4、让读书与电视、电脑结合。我们发现电视挤占了学生的不少时间,甚至有的家庭把电视、电脑作为了保姆,任由孩子与电视、电脑朝夕相处。为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我们的老师尝试了不少的尝试,王蕾老师提出了读书与看电视、玩电脑相结合的做法。如组织学生观看介绍苏州园林的《火车的故事》,再让学生搜集更多的介绍火车的资料,从中了解火车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会从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事物;再如推荐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发现与探索》、《动物世界》等节目后,组织学生交流看后的体会,从而引起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不可否认,电视、电脑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地涉猎,把电视、电脑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更好地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
5、针对学生的畏写心理,采取师生共写课外阅读读后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与学生每读一本书,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热情高涨,都愿意去读去写。我们别出心裁设立了班级循环日记和循环读书笔记,老师学生共写一本,老师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们相互督促、鼓励,家长们也慢慢重视起孩子的课外阅读来,形成良性,健康向上的课外阅读氛围。
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课外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袁瑢老师说过:“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6、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我们注意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向学生推荐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学了《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了《小壁虎借尾巴》后,可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燕子、老牛、小鱼壁虎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学了《兰兰过桥》以后,让学生阅读《世界发明家的故事》及有关桥梁的资料等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
7、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我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自习课作为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8、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搭建展示的平台。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如,利用好每天的早读课,把它作为全校读书读报交流的平台,任何同学都有机会把最近读到的精彩内容与大家交流、分享,把自己喜爱的好书好报向大家推荐。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等。学校每月评选一次班级“阅读之星”,每学期进行校级“阅读之星”的评比,在此基础上推荐学生参加园区“阅读之星”的评比。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展示活动形式多样:或手抄小报评比,或读书心得展板展出,或优秀读书笔记广播……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9、积极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竞赛,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如有的老师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写到:你真会读书!短短一句话,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阅读之星的评比更是体现了评价的公正性,结合平时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采取让学生自荐、投票选举的方法产生后进行表彰。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我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自习课作为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10、促进学校图书资源的建设。开展读书活动,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农村家庭藏书量严重不足,而学校周围又没有一些大型的图书馆等相关场所可供学生自由阅读,因此,学校要义无旁怠地担负起为学生提供书源的责任。一方面,学校不断补充图书库,购买一些有时代气息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课外读物,学校所购课外阅读书目尽量考虑到与课内阅读目标相适应。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应多阅读简短的拼音读物,以注音童话、寓言、儿歌、童谣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性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可以增加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的历史读物、成语故事、科普读物等,重在逐渐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应该适当增加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的科幻作品,部分学生可以阅读一些程度适合的名著。 借鉴新教育实验推荐的“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学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这些书目购置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如“人物传记”、“自然科学”“文学名著”“教育名著”“儿童文学”等等,向教师和学生开放。另一方面,可以由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开展“好书共分享”活动,各班级进一步丰富班级图书角。
11、家校携手,带动亲子阅读的开展。“今天是星期六,爸爸不在家,奶奶出去了,妈妈在上班,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读书、看电视,除了这几件事情,我什么也干不了。作业很快就写完了,一个人看电视太寂寞,又不能一个人出去玩,书是最好的朋友了,可是没人在家,我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和家人一起读书啊。” 这是一位五年级的孩子写给父母信中的一段话,字里行间透露着想与父母共同读书的渴望。我们曾在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同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很多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最好的桥梁。我校老师有意识地利用家长课堂这一平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告诉家长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告诉家长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告诉家长一些亲子阅读方面的方法,渐渐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了起来,尝到了亲子阅读的甜头,有位家长说道:“亲子共读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彼此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彼此信任。”亲子读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模范作用是无限的,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
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会丰富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能力。
三、研究结果及反思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两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当代小学生》《小学生读写》杂志上发表。在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还开展了一系列诚信、感恩、礼仪、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这让我们倍感欣慰。今后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科学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如何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有待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会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四、研究结论
五、主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