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014-03-17 11:52:1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海拾贝 |
那么,如何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感受谈一谈:
一、注重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深厚兴趣,本身就是课外阅读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一)利用好班级的小书橱。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养成了读书的学习习惯,对课外书籍有了一定的阅读兴趣。因此,我在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中,留心观察和记录学生所爱看的各种课外书籍,每学期初在充实班级小书橱的时候,选择学生们爱看乐看的各种图书。尽量做到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实践证明,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联系课堂教学,指导课外阅读。著名作家汪曾琪开创了中国“散文化小说”先河,“散文化小说”的精髓是“形散神不散”,教材不过是例子。我们在阅读教学时应该高屋建瓴,为学生指引阅读的方向,不必局限于教材,逐字逐句讲解,要敢于放手。比如说我们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就事先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虽然不能全部读完,但可以选其精要部分,仔细研读,这样就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学生搜集资料,作成卡片,留作课上交流,由于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紧密,所以学生读起来往往兴趣盎然。
(三)组织各种活动,促进课外阅读。当学生读了的一定的书籍之后,知识面变宽,就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我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我的语文课上,我通常把开始上课前的几分钟交给学生,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最近读了哪些书,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收获,与其他同学交流读书感受,每周定期举行“好书推荐”活动。
(四)把课外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精读,还要注意阅读成果的巩固。让学生把课外阅读和日记,以及与平时的作文训练想联系。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还引导学生从书报上获得联想,从而使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了兴趣。
(五)与学生共读书,分享读书的快乐。我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一些读物介绍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读,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学生交流,我经常把自己喜欢的一些读物如《读者》、《收获》上面的优秀文章介绍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乐读书
知识改变思想,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我努力作到下面几点:(一)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在班级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为学生制定了合理的读书计划,有 选择性地读,书选定以后,就一定要读完,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二)合理安排读书时间。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三)保持合适的阅读量。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我们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此外,我还经常引导孩子读一些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三、培养恰当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善读书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 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对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要摘抄一些好词佳句在“书海拾贝”本子上,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该放要放,该收要收。刘墉在《莹窗小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导游要当说的时候说,当游的时候游;教师则该当讲的时候讲,当让学生读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读。他既要引起学生的动机、兴趣,指点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又要能发而下改,让学生自己去品味阅读,而后有问题再给予解答,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发掘知识的快乐,也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应当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描述。
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定性定量的阅读任务。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读书就通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四、加强阅读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坚持读书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和交流过程中,我们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倾听学生的读书感受,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苏霍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