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教师语言有效性反思

(2014-02-17 19:18:53)
标签:

小学数学教师语言有效

教育

分类: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语言有效性反思           

                           ——以《分桃子》一课为例

猇亭区实验小学:熊欣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从磨课到上展示课的过程中,同事们给了我很多指导性的建议,特别是在教师语言有效性上,通过在课堂上的实践,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根据课堂的反馈及同事们的悉心指点,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问题琐碎,缺乏主问题的有效引领

【案例1在出示出题图“分桃子”后,我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评析】这样的提问太琐碎,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在修改教案时,我做了这样的调整:

师: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48个桃子和两只小猴子。

师:猜猜看,他们想干什么?

生:分桃子。

师: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与除法有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平均每只猴子可以分多少个?

师:是个好问题,谁能把图中的信息和刚才的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生:有48个桃子和两只小猴子,平均每只猴子可以分多少个?

【案例2在引导学生思考48÷2的计算方法时,我的问题是这样的:“谁能快速解决问题呢?”

【评析】这种提问太空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有孩子首先就提出了用竖式计算,给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打乱了教学设计。其实我可以这样来说:“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试试吗?”,直接进入主题。然后孩子们还会想到最熟悉的口算方法,接着“既然能用口算,何不来尝试一下用竖式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顺势引出新课主题。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分,再口算,接着用竖式计算,将竖式计算的算理与口算、“分一分”有机结合。

【反思】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我们都知道中心问题的重要性,但因为对问题的表达缺乏有效性,使得提问过碎,学生的回答成了浅表的套话,老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少。教师的提问没有在整体的视角下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领作用,课堂看似活跃,实则低效。

2、评价随意性,缺乏针对性的启迪

【案例3在课的开始,我是以“开火车”的形式复习简单的除法口算的。完了以后,只是说大家掌握得还可以,接着就开始出示主题图了。

【评析】在修改教案时,我作了这样的改动:

师:今天轮到哪两组比赛开火车啦?准备好了没?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师:恭喜这组获胜,奖给你们一枚星星。这组也不要灰心,再给你们一次机会,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84÷4的?

学生回答

师:你抓住了这次机会,为你们小组收获了一枚星星,把掌声送给你们的功臣吧。

师:机会总是喜欢亲近有准备而且准备好了的人,大家要抓住每一次为自己,为小组争得荣誉的机会噢。

我看到了孩子们对一枚普通星星的渴望,对得到星星的小组的羡慕,这样的语言瞬间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案例4在孩子们进行小练习时,我指名两个孩子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完成。做完之后只是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自己检查一下,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评析】练习的环节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就是一个无效的环节。不仅要对板演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对于其他同学完成的情况也要通过反馈进行总体评价。

【案例5在小组代表上台汇报48÷3的计算方法时,孩子们讲完之后,我都只说“讲得真不错”。

【评析】这样的评价显得太过普通和贫乏,而且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可以这样来说:“真是个不错的小老师,希望有更多的孩子们像他们一样走上讲台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说不仅表扬了汇报的学生,也激励了其他孩子们。

    【反思】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沃德也曾经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鼓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带来精彩的活力,更能激励孩子们去主动地学习。

3、缺乏过渡语、结束语等的细节打磨

【案例6在解决了2只猴子分桃子的问题之后,我直接出示3只猴子分桃子的PPT,并说道:“咦?又来了一只猴子,你们能猜猜他的心思吗?”

【评析】其实两个问题的交接点只需要增加这样一句过渡语:“我要增加点难度啦”,既自然过渡,又体现了两个问题由浅入深的规律。

【案例7在进行练习时,我直接说:“接下来,让我们来检查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吧。”

【评析】这样的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孩子们没有任何感兴趣的表情。其实可以这样说:“我要来寻找今天的神算手!”孩子们肯定会精神抖擞地开始认真计算,不仅提高了积极性,也会增强练习的效果。在改错的环节,也可以设计类似“谁是火眼金睛”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

【反思】俗话说:“过河要搭桥,爬高要登梯。”听名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就是他们有高超的架桥搭梯艺术,即善于精心设计和运用课堂过渡语。很多时候,一句句接下来”“ 下面成了过渡语言,殊不知这样的过渡语使我们的课堂缺了些流畅与自然。我们每一次精心设计的过渡语能够将孩子们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一堂课就在轻松、欢快地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4、语言不够精炼

【案例8本节课不管是讲算理算法,还是提问、评价,我的语言都不够精炼,像是担心孩子们听不明白一样,讲了很多,效果却不够好。

【评析】一节课下来,只觉得全身发热。说得好听点是自己讲得太投入了,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也暴露出自己“说得太多”的问题。其实自己也有类似听课的经历,一节课如果总是老师在说,那这个课堂的气氛肯定不够好,同时课堂效果也不会很好,更重要的是会让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都觉得疲倦。

【反思】低年级的孩子需要更多老师的引导,老师说得相对肯定要多一些,因此,我们必须在语言上下足功夫。首先就是语言的精练,太过繁琐和随便的语言,连大人们都懒得听,更何况低年级的孩子们呢。

教师的数学语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严谨准确的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逻辑性和周密性的良方,清晰精炼的语言表达是培养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的妙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富有趣味和激励性的语言表达则是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自信的“灵丹”。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语言上下足功夫,这也是我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技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