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反思(此文获得2012年市“课内比教学”教学资源包教学反思一等奖

(2013-01-04 15:38:10)
标签:

杂谈

分类: 初中教研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反思

宜昌市猇亭中学    冯翠红

《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课可以说是一节看似简单但却复杂的课。简单是指这一课的线索比较清晰,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但就是这么一节看似简单的课却比较难上,那是因为:第一,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地学习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的内容;第二,这一时期历史更替频繁,教材交代有限,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第三,这一课又是第四主题的最后一课,有总结性的意义。这一课的关键词是“民族融合”和“改革”,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做了一下几点创新:

    1、大胆地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做了自己的设计:按《教师教学用书》的设计,这节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难点是“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部分内容(如新制度)”。但根据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这一节课的重点是 “迁移都城”和孝文帝改革的影响。难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因为《教师教学用书》的重点太过于广泛,就变成没有重点,而措施中的新制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太过于复杂,只需点明即可,不应是重点。而设计“迁移都城”为重点是因为其在改革中的承上启下的重要性和教材中丰富的小字材料可以利用。

   2、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这节课的线索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那如何来处理教材“少数民族内迁”这一目的内容呢?从知识的角度上看,这一目其实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大背景,藉此,本人就把这一目内容与“改革”的具体背景合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3、精心设计,突破难点和重点:为突破“迁移都城”这一措施中的重点,本人安排了一个材料分析的问题,来解决迁都原因问题。关键是在教材上的材料外,假如一些补充史料,通过平城和洛阳的对比,使学生养成论从史出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为突破“孝文帝改革影响”这一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很难理解“融合”一词真正内涵的现象,特设计了“体验历史”这一环节,从具体的交流出发,结合充足的资料,让学生切身体验孝文帝改革所带来的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化,由此再来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利于学生理解。

   4、充分利用视频材料:历史课堂利用视频资料不是目的,目的是视频资料能促使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为此,本人,精心制作和选择了三段视频资料:一个是开头的《敕勒歌》,为创设课堂氛围;二是导入中关于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视频,精辟简洁地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作了系统的描述,使学生有直观而又形象的认识;第三是最后本人制作的一段总结性的视频,这不仅是知识上这节课的总结,也是第四主题内容的总结,同是更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激化和升华。

  5、注重学生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大家都很清楚,现在的历史教育不仅仅限于知识的教育,而是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的习得,针对这一节课的内容特征,本人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根据课文内容,通过孝文帝迁都相关史料的学习 和迁都原因的探究 ,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理解能力,论从史出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识读“学习汉族风俗文化”相关图表,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第四,通过学生分小组的“体验历史”活动,来培养学生体验历史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本课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思想,激发了本课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开拓进取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培养学生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认识改革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