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弱关系?弱关系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和频繁交流的强关系相对应。表现为:互动次数少、感情较弱、亲密程度低、互惠交换少而窄。你也许不会想象到,弱关系在社会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同社会集群之间传递信息的有效桥梁。
马克·格兰诺维特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弱关系”一说是马克·格兰诺维特于1973年提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晚期,他在寻访麻省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以反映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发现,紧密的朋友反倒没有那些平时很少联系或不怎么熟悉的人更能够发挥作用。事实上,紧密的朋友基本帮不上忙,真正能介绍到工作的往往是陌生人。
有关“弱关系的力量”的假设是:弱关系促成了不同群之间的信息流动,弱关系传播了人们原本不太可能看到的信息。由一个人的弱关系分享的信息,此后不太可能被局限于小范围内。因此,看到一个弱关系分享的内容,会导致一个人分享该信息的可能性增加近10倍。相比而言,由强关系分享的内容则只会增加6倍。简而言之,弱关系最有可能向好友提供一些他们原本难以获取的信息。
以1998年全国高校招录新生为例,新生规模是一百零八万人,翌年是高校扩招年,这个数字迅速地增长到一百五十三万人。此后几年,扩招愈演愈烈,到2009年,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多达六百二十九万人,足足是扩招第一年的四倍。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自从2003年首批扩招学生毕业以来,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不再是稀缺资源,找工作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确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之后,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了:他们的非正式求职渠道是不完整的,大多数人只能依靠正式的求职渠道:参加招聘会、公务员考试和网上投递简历。各大城市的应届毕业生招聘会总是人满为患;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招录职位是一万三千五百六十六个,而报考人数多达一百零五万,考录比为77.4:1;许多大学生通过招聘网站发送数十份、乃至上百份简历而得不到面试的机会。
这些问题的症结是,通过正式渠道找到工作的求职者比例在20%以下,相应地,劳动力市场上有80%的岗位供应处于不公开的状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算他们能够使用强关系,他们也只能得知80%的隐秘岗位信息中的31.4%,市场上依然有55%的岗位处于他们的了解之外。格兰诺维特对关系进行分类,他发现,在通过关系找到工作的人当中,通过强关系(亲朋好友)的只有31.4%,通过职场上培养的关系高达68.6%。这也再次证明了“弱关系的力量”。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解释有很多,有些归咎于高等教育水准的下降,有些认为新增岗位不足应该负责,有些呼吁大学生到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去寻找机会,但这些解释采取的都是局外人的角度,很少有人关注找工作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就业难将会给社会整体带来什么影响,更没有人提出如何才能避免被就业的建议。
我们中国人非常喜欢谈人脉,有句现代谚语说“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力”。拉关系,是很多人都做,但是又被某些有志青年所不屑的行为。可是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在社会中做事情往往就是要依赖各种关系,求人未必可耻,孤独未必光荣。“关系”,是个正常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并不简单。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建立有价值人脉的关键是寻求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比如“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而社会学家们却恰恰不这么认为。

马克·格兰诺维特在论文《弱关系的力量》中,关注的就是求职过程的起点:如何获得工作信息。研究发现,由家人、好友构成的强关系在工作信息流动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反倒是那些长久没有来往的同学、前同事,或者只有数面之缘的人能够提供有用的求职线索。内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强关系的组成者的相似度高,他们之间信息的重复性也高,通过强关系传播的信息更可能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弱关系中的信息传播由于经过较长的社会距离,因此能够使信息流行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泛泛之交,包括一起参会的与会者、老同学、旧同事等。社会学家将这些关系称作“弱连接”:你与他们之间的接触时间很短,强度很低,但是你们彼此之间很友好。研究对换工作的职场人士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询问他们是如何找到新工作的,有些人说是经他人介绍的,继续追问这些人和介绍人见面的频率:频率是经常(一周两次),偶尔(一年一次以上,一周两次以下),还是很少(一年一次或更少)。大约16%的受访人选择了经常。其他人要么选择偶尔(55%),要么选择很少(27%)。也就是说,帮助他们推荐工作的大部分是“弱连接”。

实践证明:社交小圈子是指一群拥有共同点的人聚在一起。这个圈子通常会限制你,从而导致你得不到更丰富的经验、机会以及信息。因为人们倾向于与同一个圈子的人交往。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说,这种交往很有限制性,因为信息往往局限在你本地的圈子里。如果一个好友刚得知一个工作机会,你很可能已经有所耳闻了。经验还告诉:强连接通常会在信息、活动以及人脉上互相重合。
“弱关系”的真正意义是把不同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根据弱关系理论,一个人在社会上获得机会的多少,与他的社交网络结构很有关系。如果你只跟亲朋好友交往,或者认识的人都是与自己背景类似的人,那么你大概就不如那些三教九流什么人都认识的人机会多。人脉的关键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能接触多少圈外的人。
相反,弱关系通常处于你关系网的外围。因此,弱关系更有可能为你带来新的信息和工作机会。关键问题是:弱关系可以成为联系另一个世界的桥梁,因此可能会给你带来你所不知道的信息和机会。弱关系本身并不是很有价值,有价值的是它能使你的关系网延伸得更广。
许多企业家告诉我们:按能力搭档可以增加投资的成功率,而找熟人搭档,则会极其显著地减少投资成功的可能性。那么不同类型的搭档关系,对投资成败有什么影响呢?两个风险投资者中如果有一个是名校毕业的,其投资的这个公司将来能上市的可能性会提高9%。如果他的搭档也是名校毕业,则提高11%。所以按能力选搭档,哪怕你把能力简单地用学历代表,都的确能增加成功概率。可是如果选一个以前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干过的同事搭档的话,会让风投成功的可能性降低18%。如果选校友,降低22%。如果选“族人”,降低25%。
看来风险投资的最佳合作伙伴,应该是一个从来没跟你进过同一个大学,从来没跟你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过,而且跟你不是一个种族的高学历者。
所有人都喜欢强联系,哪怕是风险投资者也是如此。我们愿意跟他们在一起混,我们愿意给他们打电话,我们愿意和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但是熟归熟,事业归事业。当我们考虑找人创业,找人合作,哪怕是找人了解什么信息的时候,“弱关系”才是最佳选择。现在社会学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证据说明,对事业来说,同乡会和校友录并不是扩展人脉最好的地方。

画
川 居 士 的 博 客
谢 谢 您 访 问 阅 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