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迟早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到来!——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确定了写作方向,文章终于可以得心应手的下笔了。首先,毫不犹豫的写了10篇插队知青回忆文章和一篇关于“上山下乡”的政论文章,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记忆犹新,刻骨铭心。17虚岁,背井离乡,下乡插队。那种没有任何希望、没有亲人关怀、没有路人怜悯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终生难忘!但是,我知道,博文除了自己阅读也是和朋友交流的,因此我的《流年碎影》栏目写的11篇关于上山下乡的文章,仍然以正能量为主,通篇没有闹骚怪话,没有抱怨过什么,因为“上山下乡”影响了我一生,培养和锻炼了我许多能力和优秀品质,对于我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至关重要。
我写的上山下乡总结篇,得到广大知青、荒友的呼应,引起共鸣,有较高的阅读量和点评,也由此结交了有共同经历的知青博友至今。非常遗憾的是,10篇回忆文章,6篇进入了“房间。总结篇《话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以一个知青的身份,客观地评价了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运。这篇文章先是失踪,找回来后又进人了“房间”,和“上山下乡”一样,成了历史。这篇总结的结尾是这样的:
可以说知青一代是不幸的一代,或者说也是收获了宝贵财富的一代。知青生涯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折磨,是局外人所难以想象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也正是那段社会最底层的生活,艰苦恶劣的农村环境锻造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加深了我们对基层生活、底层疾苦的了解,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更易亲近百姓、务实做事。
岁月的风光带走了许多难以叙述的故事,在承受苦难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在那个年代和环境下,人性中阴暗卑劣、丑恶和善良、天真的多面性,这也正是知青生活中悲喜交加的双重性。上山下乡的日日夜夜,有苦有累,但更有离乡别亲、魂牵梦绕的亲情、友情、乡情和爱情,所有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镌刻在刻骨铭心的记忆中。
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已经完全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那个时代。生命还是很公平的,我们终于等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享受到了祖国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辉煌的今天,我们十分、十分珍惜现在和满腔热忱地期待着美好的未来。
现在的青年人是无法理解知青上山下乡那场运动的,它给一代人上演的悲剧和损失是永远无法挽回的,给1600万知青(仅指老三届)造成的几代人的身心伤害也是无法弥补的。在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文明逐步建立、健全的今天,“WG”那样的动乱再也不会重演了,“上山下乡”这样愚弄和欺骗人民的事情也永远不会发生了。我真诚地希望现在的青年人,好好地珍惜现在的青春年华,努力工作,奋发图强,在各自的领域里做出成效,来回报这个时代给予你们的美好时光和幸福生活。
我的第二个系列文章是关于24节气的来龙去脉和相关知识、趣闻、民风民俗等等。插队年代,生产力低下,农民种田节气是总要参考。什么时候浸种,什么时候插秧,和节气紧密相连。于是,我花了一年时间,写了24篇关于24节气的文章和一篇总结篇。每篇文章的题目几乎都引用了或者编撰了著名诗句,朗朗上口。
如:“雨水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冬去春来君莫追,惊蛰节气话保健”、“春分昼夜无长短,适当运动解春困”、“梨花风起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晨风和雨品香茗,健雀踏枝喜谷雨”、“泥新巢燕忙哺幼,花尽蜂稀说立夏”等等,每逢节气发表一篇。
总结篇《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农历“二十四节气”》,我将24篇节气文章收录在一起,以便于博友们查询,收到博友们的欢迎。这个系列的完成,许多博友也松了一口气,打趣的说:你用了一年时间完成这个系列,我们也陪了你一年,都不容易。
我的第三个系列博文是《朝花夕拾》——
听画川讲那过去的故事,这个系列也很有趣,将很多自己经历过的所见所闻像讲故事一样呈现给博友,夹叙夹议而幽默诙谐,对许多社会奇怪现象进行冷嘲热讽,也记录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日常琐事,是茶后饭余的一道点心。
如:《和尚》念经进行时——听画川讲那过去的故事(11)
说的是清明节那天,堂房哥哥为其母亲即我的伯母做100冥寿,在宁国寺叫了台“四人经”(四位和尚念经),为伯母念经超度。篇幅较长,为了故事的完整,不好省略: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念经的第一个单元很快结束了,四位师父们开始喝茶闲聊起来。
慧能:“《中国好歌曲》总决赛看了吗?”(我着实吃了一惊,原来他们还喜欢《中国好歌曲》)
慧静:“这个节目不错,刘--欢、周--华--健、杨--坤、蔡--健--雅四位导师被面前的歌词显示屏遮住视线进行盲听,若被歌曲打动即推动面前的红色推杆,歌词显示屏旋即降下,导师和学员面对面。”
慧空:“选手好幸运,导师根据专辑主题、作品潜质等进行综合考量,择出各自旗下最优的8首歌。此后导师将对作品从编曲、演唱、词曲等方面进行微调、提升,并收入自己的原创大碟。”
慧悟:“四位导师原创大碟名称起的好,刘--欢的叫做《新九拍》,杨--坤的叫做《走进心时代》,周--华--健的叫做《江湖新能量》,蔡--健--雅到底是女歌手,叫做《美味人生》。刘--欢麾下的XX凭借与费--玉--清合唱的《卷--珠--帘》,一举夺得“年度好歌曲”冠军称号,名至实归。喜欢这首中国风歌曲,非常完美。”
听到此,我有点傻了,目瞪口呆,眼面前的这四位,是寺庙的和尚吗?
过了吸一支烟的功夫,四位师父开始进入第二单元,我开始对四位师父端详起来。四位师父虽不能说是丰姿英伟,却也相貌轩昂,十分俊雅。特别是慧静,顶平额阔,目秀眉清。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现在的和尚已经实现年轻化了,而且知识面很宽。他们崇尚名牌手机和高级衬衫,玩电脑游戏,研究流行歌曲,喜欢摇滚音乐,骑摩托外出诵经,令人刮目相看,早就与时俱进了。我和佛教界接触不多,对僧徒们了解甚少,几乎还用传统的观念对待他们,我确实是一个
OUT——MAN。
第二个单元结束,他们继续讨论《中国好歌曲》而且形成共识。期间,慧能感慨的说:“一夜成名是每个有志之士的梦想,对于那些怀抱着音乐梦的人们来说,就更是如此,作为大部分的没有钱、没有背景的人们来说,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又是那么困难,我们可能看到更多的还是那些明星光鲜亮丽的一面,殊不知还有更多的人还是默默无闻,甚至属于北漂一族,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其实对于想要成名的人们来说,实力重要,但机遇更为重要。《中国好歌曲》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夜成名的大门正向幸运的人儿敞开着。”
我由衷的敬仰慧能,瞧着他神定气闲,听着他对凡尘的理解,真的佩服之至。
第三个单元结束,师父们讨论的话题仍然是音乐,他们似乎有些不同意见。慧静说:“我特别喜欢蒋--大--为老师,几十年宝刀不老,雄风不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百听不厌。”慧悟辩道:“你就喜欢老掉牙的,他每次登台就那么几首歌,桃花都开了几十年了,没有新意。你看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听了多少歌,还是李--玉--刚。他能出能入,妩媚到极致,也阳刚到极致。他能在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中自由穿梭,并带着所有人跟他一起出境入境,穿越人生。这样的李玉刚,如何不让人爱?如何不让人敬?又如何不让人叹?”
我听了深思。音乐就是为了赞美,音乐的最高境界就是对造物主的赞美,慧悟一定理解了这一点。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所不同,对音乐也有不同的欣赏。丰子恺说:“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的。”能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慧悟把自己融入到那样的境界,用心到极致,这才是真正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我很惭愧,虽然喜欢音乐,对音乐的理解看来还非常肤浅,还没有沁入心扉修炼到家。
第五个单元下来后,可能他们已经失去耐心,念经时并不一起诵读,时高时低,有念的,有若有所思的。休息时他们不再讨论音乐,不断地接听手机来电、发短信和抽烟,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大殿门口的牌匾上的“四不可”,难道他们视而不见吗?转念一想,这也难怪,我们机关的会堂上不也有什么“四不可”吗,与会人员不是照样旁若无人地打手机、抽烟、开小差?和尚大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而我们机关工作人员的起点还是大学本科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呢,不能苛责于人。
趁着第七个单元结束之际,我问慧能,为什么要念经,你相信你念的经吗?慧能一本正经的回答我:“无论是谁念经,只要恭敬至诚的念,都能起到消除业障,增加福慧,戒定慧三学齐修的效果。念经如果得力,甚至可以明心见性,大开圆解。一切大乘经典都可以念诵,经文对人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量。念经可以开智慧,减少妄念。比如看《地藏经》能知道地狱的可怕而不敢做恶事,知道要孝顺父母,看《金刚经》能开智慧,减少妄想。看《佛说阿弥陀佛经》能知道要老实念佛,往生到阿弥陀净土继续修行。”
我又趁势问慧悟,你们平时吃素,年纪轻轻的身体吃得消吗? 慧悟告诉我:“宁国寺僧徒加勤杂人员近百十号人,食宿全是寺里管,大锅饭,油水不足,菜汤里青菜全烧黄了。我们一般隔三差五的脱下袈裟,去外面的小饭店打打牙祭,吃点炒肥肠、水煮鱼什么的,大家心照不宣。”
慧空告诉我:“我们除了由寺里代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外,每月基本工资1800元左右,另念一场经补助38元,多念多得,上不封顶,平均划下来每月3000元左右。许多师父也是有家室的人,养家糊口,又没有风险,马马虎虎。”
慧静还跟我耳语:“现在就业很难,由于编制卡的紧,防止粥少僧多,入寺要佛-教协会和-宗-教-局批准,有时还要找人去统--战--部托关系。寺庙是禅宗智慧修炼的圣地,这里是我们佛家子弟的精神港湾。”
听着他们的话语,看着他们的状态,我真为他们高兴,自己觉得幸福的就是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知足惜福,和尚也是一种职业。社会大舞台需要各种不同角色,和尚也是其中一种角色,也需要人来扮演。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心静如水,随意随缘。
再如:《那年,我们争先恐后去交公粮》——
听画川讲那过去的故事(8)
摘录结尾部分
我们插队的年代,每当夏收和秋收以后,都要以生产队为单位缴公粮,生产队除了按规定给社员分些口粮,并稍微有些集体留成外,基本上都如数上缴了,交公粮可以说是那时农民对国家不得不尽的一种义务。
那时农村的行政体制是县、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这么一种结构,小队是最基础的生产单位,大队则仅仅是一种组织形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社按照上级的要求并参照各个大队的土地数量和种植情况下达一定的产量指标,大队将这些任务分解给属下的生产小队,如果没有较大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粮食下来后生产队就得按计划交公粮了。
2006年1月1日,当国家决定免除农业税的春风吹到农村的时候,“公粮”这一词就成为了历史。农民不再交公粮了,几千年实施的农业税从此告别了历史的舞台。农民完全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粮食了,这对于农民是一件天大的喜讯。而好事还不仅不如此,国家出台政策给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以前征缴公粮农民们是想得通的,国家要保证一定的粮食储备预防战争、预防自然灾害甚至是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非农业人口包括部队的食粮供应、国际援助等等。现在国家有了相当的国力和储备,有了应付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为了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决定免征公粮,农民们也是理解的。交公粮已经成为逐渐久远的历史,但是那段岁月里所倡导的国家利益为重和大公无私精神蕴涵着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意义,是值得物欲横流的今天的我们去认真反思和总结的。
百度一下交公粮,居然有解释现在是暗指丈夫跟妻子例行性-生-活,含义里有不得不做的意味,大约是结婚后男性对配偶的性-生-活要求有所冷淡的调侃说法。俗语云:一年拿它当饭,二年有点冷淡,三年拉着你都不干,暗指夫妻xing-生-活。当代个别的家庭婚姻关系不够稳定,一些人可能会有婚外恋情。相对于情人的隐密,妻子具有法律承认的合法身份。一个私密一个公开,把男性gaocao-时-she
jin比作农民向国有粮库交售公粮,简直是匪夷所思,想象力无可厚非,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令人忍俊不止。那么,如此一说,婚外xin-生-活就可以叫做“售-余-粮”无疑了。太不可思议了!
许多博友在大笑之余,回想起自己的插队生活,还有没有插过队的博友,也纷纷回忆起在生产队卖公粮的情景。
再摘一个片段:《片儿警、孙二娘和土地庙》—— 听画川讲那过去的故事(4)
关于“土地爷”的描述
土地神又称土地公或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专业称呼为“福德正神”,相当于现在教育系统的中学高级教师或者卫生系统的副主任医师一类的副高职称。土地爷是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可以说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在中国的“神鬼世界”中,土地神算是众神里一位末等的“芝麻官”。现在许多单位不知什么原因,非常教条的、发疯似的祭出杀手锏——“末位淘汰制”,致使许多心虚的人惶惶不可终日。按现代管理的理念,土地爷处在神鬼世界末位应该淘汰的,可是土地爷不吃这一套,有zf
免费提供宅基地,也无需什么局审批,更无违章建筑一说,因此他的家族庞大,在中国大地上,几乎到处可见石砌的、木建的、土垒的小小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地公、土地婆,香火还挺旺。
土地神的形象大都衣着朴实,平易近人,慈祥可亲。一般土地庙中,除塑土地神外,尚塑其配偶,尊称为“土地奶奶”,与土地神共受香火供奉,没有特殊职司,即现在所说的“吃财政,享受俸禄,无所事事,行政不作为”。
“多少有点神气,大小是个官儿——独霸一方”。这是常书写于土地庙的一副对联和横批。这副绝妙的对联形象地勾画出了土地神的“神格”和特征。如果与另一副对联“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总要肥——尽管端来”联系起来,更是生动地说明土地神的地位卑微,供品要求不高,但毕竟是“独霸一方”的“神”,不可怠慢,如同以前的保长、甲长,现在的社区主任、科室的科长一样得罪不起,所以又有副妙联曰:“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因此,民间凡举行祈福禳灾的重要祭祀活动,供桌上都要设土地神,请土地神到场。过去也好,现在也罢,谁都知道当方土地惹不起。
文中嘲讽的对象,不言而明。
悠悠岁月,细说博客好困惑,亦真亦幻难离舍。辛勤耕耘,汗水浇灌过。即将取消究竟为什么?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谁能告诉我,是对还是错,问询天南地北的博友。没有不散的宴席,恩怨忘却,留下真情从头过,相伴万家灯火。故事许多,曾经相遇难描述,现在未来共斟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