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31/4C2CE2DDA75B2977772C2A9B44814029F951961A_size957_w1000_h666.jpg
陈式书院正门
漫步广州,一座古艳绮丽的岭南老屋安静地矗立在繁华高楼之中。
这座筹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广府传统建筑,本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它在建造时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
不曾想这座已经有133年历史的老宅——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堂),居然聚集陶塑、灰塑、砖雕、石雕、木雕、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一身,可以说是真正的看点十足。
栩栩如生的两塑:陶塑、灰塑
迅速找到广府建筑的美学特征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抬头看。瓦脊上的热闹繁华极具艺术张力,令人惊叹。
https://p2.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af49dde855ee4ce29adcd962cb92802f.jpeg
正面细节,遍布陶塑、灰塑、砖雕
瓦脊上陶塑鲜明夺目,这项手艺溯于唐朝,下至北宋,逐渐兴盛,到明清时期而达繁荣阶段。匠人以泥土、色釉为材料,先以低温陶坯加彩,后为中温施釉烧制为主。
陈氏书院的陶塑主要集中在正脊的上一层。在鳞次栉比的格子中,每一套装饰都具有完整的形制和排列,且题材丰富。各种民间吉祥图案和粤剧折子戏中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人物群像都栩栩如生地安置于上。若凑近看,还能清晰地看到建造者留下的朝代与商号,可瞥见当时成熟的民艺商业生态。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7f63370c6ce2405d9904f27dc5794944.jpeg
陶塑
瓦脊上最优美的一抹弧度是鳌鱼——龙头鱼尾的形象。彩色的鱼尾舒展着,向天空高高翘起,两根长而弯曲的触须姿态优美,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活灵活现。
民间传说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是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也有人将它视作龙九子之一的“螭吻”。在建筑寓意上,由于它属水、好望,最符合古代木质建筑不被烈火吞噬的愿望,于是成为一种典型装饰。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8c69dde8bca34f419eb30433020f0dd9.jpeg
陶塑
灰塑的颜色绝非字面上低饱和度的“灰”,相反它处处散发着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气息。它同样位于屋脊,通常在陶塑的下一层,已有千年历史,比潮汕壁画还早了一个世纪。
在唐代的建筑中,匠人用贝灰在门楣窗框上砌出简单的边饰,将它以原材料为名,称为灰塑。岁月荏苒,工艺不断进化,从线条转为花纹图案,又彩绘上了深浅墨色与描画蓝靛。之后从二维变成立体,工匠以瓦筒铜线为支撑物,填充石灰、沙、稻草、红糖、糯米粉等来塑造造型,在它没有干透时涂绘矿物材料而成。如今的灰塑艺术品色泽鲜艳,耐久不褪。可谓春去花尤在,人走鸟不惊。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d937463dbc4640ef99b2b778e6e244b2.jpeg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62a49eab99be464d9ebf2ea221856fd8.jpeg
灰塑
垂脊上的灰塑瓦檐狮子是陈氏书院中最大的几只狮子。它们通体砖红,憨态可掬,莫名得亲切可爱。我从院落路过时瞧见红狮,总觉得它守望着建筑,与我们打招呼。
古人将把狮子坐在瓦檐前方是希望世代子孙能出人头地,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中的吉祥元素。灰塑从实用性的角度上来说能解决台风、漏水、吸潮的问题。在湿度极高的气候环境下,灰塑起着平衡温湿度的作用——水分被灰塑先吸收再被阳光曝晒后蒸发出来。两塑皆为古人的智慧结晶。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1b752a0c7a434ed1bb19c900b6c469cd.jpeg
红狮
充满灵气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相较于陶塑、灰塑多在屋脊周围,石雕、砖雕、木雕的应用范围更广。大凡石木部件、门窗户扇、墙头屋脊、风围照壁都有它们巧夺天工的身影。
陈氏书院的石雕以坚固耐用的花岗岩为主,工匠用铁锤、凿子为工具,层层遍遍地精雕细琢。细细数来,石雕狮子遍布建筑各处。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匠人用简练的线条雕琢圆润祥和的形态,这一造型是广东地区石狮的经典。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94e7ccbb2ef2467d919349b2868645c7.jpeg
石雕
封檐板下的石雕柁墩则是的一只只勤劳的小狮子驮着上梁的造型,它不只是可爱担当,也将上梁承受的重量迅速传到下梁,起到稳定作用。柁墩是梁枋之眼,也是古建筑之眼,它越精美细腻,越能彰显建筑的气派。
聚贤堂前的月台又古朴又别具特色。它不只运用了狮子造型,还雕刻了一盆盆时令佳果,寄寓了陈氏子孙终年以果品敬奉祖先的诚意。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d70490cf432b417c96770ddec88c554f.jpeg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dda272a8f0974882846f67ab49c3cb8c.jpeg
石雕
砖雕在外墙、墀头、檐下等均能被找到。它吸取了画像石和瓦当的精华,融入当地文化与历史,成为了在墙上永不褪色的艺术品。由于烧砖需要大量的田土,爱惜土地的广东人渐渐不再将砖雕在广府建筑中的广泛运用,这显得陈氏书院上的砖雕更为珍贵。正面外墙上的6幅大型砖雕,均由质地细腻的东莞青砖精雕细刻拼接而成,其中“梁山聚义”、“刘庆伏狼驹”两幅砖雕最为瞩目。
6副砖雕都雕有诗文,陈氏书院的砖雕以诗书画结合,画中梅花、麻雀、梧桐、柳、杏花、凤凰等元素,除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还有一些寄寓家族繁荣,子孙兴旺的意思。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497b9e30a6464a76903dfe9c9dc426a0.jpeg
砖雕
整栋建筑用的木头都是从当年陈氏的族人亲自到马-来-西-亚挑选,并亲自运送回来的名贵木材。其木对联、神楼屏风以及其它木雕物上贴的纯金箔就达4公斤之多。
书院的聚贤堂后面有12座木雕屏风,雕刻出“六国大封相”“郭子仪祝寿”“太白退番书”“龙王八仙朝玉帝”“韩信点兵”“岳飞破金兵”等12个历史故事,人物和情绪都惟妙惟肖,生动喜人。
有一扇门板上还有一个“福”字,同样是用诗情画意来雕刻美好。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b6f0d6624e5641dd90dc1cb7fc3f5389.jpeg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c7ddf126bcbe4091a8168b61babe0ac7.jpeg
木雕
铜铁铸和彩绘是书院建筑装饰工艺中的另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数量不多,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书院大门的彩绘门神、月台围栏的铁铸栏板装饰都是艺术品。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921e3d5758de4766a811a054de861bc2.jpeg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0716/7378e20112054a5cae385c7b12a614c7.jpeg
铜铁铸
陈氏书院凝聚了无数匠人心血,也是羊城风云变迁的历史见证。(信息源自《澎湃新闻》)
“山一程,水一程”:画川邀您一道云游祖国的秀丽河山,和华夏自然景观近距离交流,饱览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探秘深藏浅露的古镇乡村,了解四方人文的血脉渊源,欣赏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熟悉东南西北的美食佳肴,分享旅途中的逸闻趣事 —— 不亦乐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