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五台山的“三起三落”

标签:
创造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 |
分类: 山一程,水一程 |
在中国山西省北部,有一座远近闻名之山——五台山。它每年要接待数百万游客,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五台山在中国的位置,以及其他名山,佛教和道教“四大名山”以及“三山五岳”均为常用概念,也有佛教“五大名山”的说法。)
人们为何而来?首先,是为它佛教名山的地位。这里保存了数十座历代寺庙以及大量佛塔、经幢、塑像,佛教文化繁荣,相关活动频繁,吸引了大量信众和香客。(台怀镇是五台山寺庙分布的中心)
其次,是为它的文化遗产。五台山自魏晋时代,便已是佛教名山之一。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历代营建,留下了大量古建筑遗存。中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构建筑,有两座保存在五台山地区。五台山于2009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下图为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殿前匾额及转角斗拱。
第三,是为它的自然环境。五台山所处的纬度虽与北京相同,气候特点却更接近大兴安岭。夏季平均气温仅有13.7,因而被称为“清凉山”,是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此外这里还有着茂盛的森林、草甸。五台山中的大宝寺,五台山山间气候清凉,植被茂盛,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最后,是为它的地质遗迹。五台山是一座国家级地质公园,它见证了华北板块的地质演化,保存了中国最古老的岩石地层和第四纪寒冷气候留下的遗迹。五台山顶的“牛形石”,也有人称其为“牛心石”,为地质历史时期寒冷气候中物理风化的产物。
五台山,远远不止一座宗教名山。它究竟是什么,一切要从它诞生的时候说起。
01
华北之巅
华北板块,有一个古老而稳定的核心,称为华北克拉通*。*克拉通:大陆地壳上古老而稳定的部分,五台山便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露出地表的岩石之90%,由十几至二十几亿年前的岩石组成,是中国最古老的陆地之一。下图为组成五台山的岩石主要为十几亿至二十几亿年前的变质岩。
几十亿年来,该区域时而沉降为海,海洋中的物质一层层沉积在海底,时而整体抬升,岩石便遭受风化剥蚀,记录了完整而丰富的华北板块地质演化信息。下图为五台山地区海洋沉积地层。
在距今6500万年以来的大碰撞中,这一区域被不断抬高,再抬高,直到成为一道高出海平面数千米的山脉——太行山。
太行山北部的一条支脉,便是五台山脉。它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130千米,宽40-50千米,北望北岳恒山,南接系舟山,重峦叠嶂,地势险要。下图中近处为五台山脉,远处为恒山山脉。
这里也是整个华北海拔最高的区域,五台山脉的主峰区,由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组成。五峰环绕的区域称“台内”,五峰之外便是“台外”,两者共同构成一个大五台。
峰顶由于长期的风化侵蚀,变得平坦如台,故称“五台”。
五台之中,最高的是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为华北之巅。薄雾中的五台山北台叶斗峰,此处的“华北”指自然地理区划中的华北区,不包括贺兰山敖包圪垯。
高耸的海拔,让五台山受到第四纪寒冷气候影响。山顶裸露的岩石,在水的反复冻结、融化作用下,逐渐崩解为带有尖锐棱角的碎石块,形成了石丘、石环、石流坡、冻胀丘等地貌。五台山顶部的冻胀丘和石丘,是一种冰川边缘地区由于地表水分反复冻结、融化而形成的地貌。
从东部而来的水汽,则在平坦的台顶周围聚集,形成云海。下图为五台山中台顶。
今日的五台山,仍保持着冷凉的气候,年平均气温显著低于周边地区,堪称华北地区的一座“清凉山”。
在海拔和气候影响下,五台山海拔2600-2800米以上,大部分区域为高山草甸,占五台山全部植被景观面积的44%。下图为五台山东台顶部的高山草甸。
在山麓地带,则是主要由云杉、落叶松等组成的针叶林森林,栎林、白桦林则仅占5%左右。
山间的盆地,海拔仅有600多米,相对高差在2000米以上,这使得五台山保存了较完好的垂直自然带。
山石、云海、植被,构成了五台山的自然景观。然而,从一座自然山体演变为一座佛教名山,需要更多条件,五台山刚好拥有一个绝佳的条件。
02
缘起与波折
这个绝佳条件,便是五台山的位置。地处山西北部、太行西侧的五台山,正位于两个“过渡带”,一个是华北平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另一个是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的过渡带,也是农耕与游牧的过渡带。位于恒山山脉的广武古长城,紧靠雁门关,长城之外便是广阔的高原。
中国历史上,北方战乱频发、王-权更迭,五台山凭借巍峨的山形、清凉的气候,以及长期的佛教文化传承,吸引了历代帝王和僧侣的关注。又因其处于过渡地带的关键位置,成为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之地,可谓占尽地利,但五台山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三起三落”。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A8D29BC0414D084D707D189EEFE8BDE9C0E6448D_size3_w1080_h162.jpg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
东晋初年,天竺僧人佛图澄将佛教从洛阳传入山西,随后其弟子在五台山建寺立庙,才正式开创了五台山佛教;接踵而至的十六国时期,乱世之中佛教徒开始四处迁徙流布,大量僧人涌入五台山。北魏统一北方时期,五台山因为距北魏都城平城较近,又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北魏皇家的猎场。
此时,一部佛经的传入,彻底打开了五台山晋级的大门,北魏时期盛行《华严经》,五台山也不例外。《华严经》中有记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常为说法”经文中的“清凉山”本是虚指,但五台山冷凉的气候、壮阔的山形,以及山中少被人打扰的幽静氛围,让人自然产生联想,逐渐将虚构的清凉山与五台山对应起来,随后更是有(《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
五台山五座高峰的形态,与经文中描述的“五顶”不谋而合,更加深了人们五台山便是清凉山的印象,而与清凉山关系密切的文殊菩萨,也被认为在五台山顶修行,五台山的佛教,从此确定了一个核心——文殊信仰。
获得文殊菩萨“加持”的五台山,也获得了人间帝王的青睐。在北魏皇室的支持下,五台山地位陡升,兴起建寺热潮,先后建立佛光寺、清凉寺、观海寺等数十座寺庙。下图始建于北魏的显通寺。
然而,五台山的初创之路并不太平,在这期间经历了两次波折。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2DB2468D95709F79FACDED410DE0100D2B6744CF_size4_w1080_h162.jpg
第一次冲击,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太武帝原本也崇信佛法,但随着佛教的兴盛,他开始担心僧人叛乱,最终在公元438年下诏(《魏书》)“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五台山遭受冲击,许多寺院、佛塔、经书被毁。位于佛光寺东大殿旁的祖师塔,是五台山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南北朝遗迹。
这一次灭佛持续时间较短,在文成帝继位后,五台山佛教得以迅速恢复,在北魏末期甚至一派繁荣,但第二次冲击很快到来。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BA1C6EC74A58F1BAF1CBE17C459D992A712C0DCC_size4_w1080_h162.jpg
第二次冲击,为北周武帝灭佛事件。同样是因为寺院势力的增强,国库收入逐年减少,周武帝产生了压制佛教发展的想法。他召集僧人、道士和儒生辩论,最终借佛教劳民伤财为理由,确定废佛政策(《佛祖历代通载》)“凡是经像,皆毁灭之,一切僧尼,并令还俗”,五台山又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由于此次灭佛持续时间较长,五台山寺院、佛塔、佛像等几乎被毁灭一空,大量僧人流亡,刚刚升起的“新秀”五台山,就遭受了两次无情的打击。到隋朝建立初期,五台山佛教已经是(《古清凉传》)“芳徽盛轨, 湮沦殆尽”,一幅了无生气的景象。
从北魏开始建立起来的寺院、佛塔,如今只剩下极少的留存。五台山,还能再度崛起么?
03
鼎盛与毁灭
事实上,五台山不仅再次崛起,并且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A18695522AFCFBBCDCEDD2F87FE4124CD125C389_size4_w1080_h162.jpg
隋唐时期
社会逐渐趋于稳定繁荣,亚欧大陆上的商旅往来不断,汉末魏晋传入中国的佛教也逐渐本土化,这一切都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沃土。隋朝帝王尊崇佛教,并大力发展五台山,其中隋文帝更是下令在五座山峰之上各修寺庙。下图今日五台山中台顶寺庙。
随后到了唐代,李唐皇室发家于山西,山西境内最知名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自然成为皇家认可的圣地,五台山也迎来了大爆发,一时间佛寺林立。下图五台山古清凉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81E396EBAA17E5D299C263A48419E723CD202B10_size156_w1080_h764.jpg
其中原建于北魏,在唐代经过重修的佛光寺,成为唐代寺庙的代表之一。如今保存下来的佛光寺东大殿,在唐代中后期经过重修,出檐深远、斗拱硕大、屋顶高大,用材粗犷健硕,较完整地保存着唐代木建筑特点。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DF92BD8407448E2689FDB7EDB1FAA6377AD1B2FD_size267_w856_h1280.jpg
殿内还保存着大量唐代彩塑,正中央的释迦牟尼佛塑像,左右的童子、菩萨、天王、罗汉等,数量众多、表情生动。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92135B1128CB0A72A6633EFFE85CD3D14C540A41_size520_w973_h2500.jpg
唐代的五台山佛寺,不仅殿宇恢弘、塑像精美,寺庙整体也常由多重院落组成,规模宏大。始建于唐代的五台山金阁寺,今天的金阁寺为明清重建。
发展到极盛期的五台山,号称有寺院“三百六十座”之多。在唐末五代时期敦煌的一幅壁画上,可以窥见当时五台山之盛。这幅壁画以全景方式展现五台山的五座高峰,以及散落在山水间的大量寺庙、殿宇、楼阁、佛塔、经幢林立,其中便有著名的佛光寺。
此外在这幅壁画上,还画出了从山西太原和河北正定,分别前往五台山朝拜的道路,文殊真身殿坐镇画面中央,尽显万流归海的气派。
而在这些有名的大寺之外,五台山地区还不乏乡村小庙,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便是南禅寺。它距离五台山核心区较远,位于一处偏僻的黄土台地之上。俯瞰位于黄土台地上的南禅寺。
这座寺庙虽小,却造型紧凑精致,四周12根柱子撑起柱头的斗拱,空间几乎精简到无法压缩,其简洁与优雅,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原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大体保存了唐代的木架构,90年代经历过修缮,屋顶瓦做和鸱尾,以及直棂窗为现代复原。
大大小小的寺庙加起来,使得五台山的寺庙多如牛毛。此时的五台山,已经成为“国际闻名”的佛教圣地。日-本、朝-鲜-半-岛的僧人,也纷纷不远万里渡海前来朝拜。日-本天台宗高僧圆仁慈觉曾于唐开成年间来到五台山竹林寺交流学习,现在竹林寺内的纪念碑为后世日本僧人为纪念圆仁慈觉而立。
就在五台山进入鼎盛之时,第三次打击却从天而降。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8F736838A5AAACF4CC79E8853A81FA8EF958D8FD_size4_w1080_h165.jpg
五台山的第三次衰落,便是著名的唐武宗灭佛事件。随着唐代早期佛教的发展,五台山进入鼎盛时期,寺院和僧侣掌握了大量财富,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下图五台山延庆寺,今建筑为重建。
忌惮于僧侣的势力,在公元841年,刚刚即位的唐武宗决定灭佛。一场历史上最大的灭佛行动开始了,首先,寺院的财产被查抄;紧随其后的,是大量僧人被sha。接着,全国寺院被下令尽数拆毁。(五台山佛光寺内的唐代经幢,为佛光寺唐代修葺重建时所立,经过唐武宗灭佛后遗留至今。)
仅仅5年时间,朝廷便收缴寺院田产数千万顷,强迫26万僧尼还俗。全国拆毁寺院4600余座,五台山亦难逃劫数,众多僧侣逃亡。这次灾难性的打击,宣告五台山鼎盛时期的结束,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04
融合与重生
在经历了三次打击后,再次让五台山重生的,是“融合”的力量。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05E0CE94CBCDCDEE424FDDC764208EF1D21251C2_size4_w1080_h162.jpg
北宋时期,五台山由于处于宋、辽边界,因而较少营建活动,但当时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都视其为圣地,西夏甚至曾向宋室请求去五台山供佛(《宋史·夏国传》)“赵德明请修供五台山十寺,元昊表遣使,诣五台山供佛宝”因此到了南宋时期,掌控五台山的金国,开始在五台山修复和兴建寺庙。
如今位于佛光寺东大殿旁的文殊殿,便是金代遗存。其建筑形式受到宋、金,即农耕与游牧的共同影响。(佛光寺文殊殿,整体结构为宋式,但檐下补间斗拱斜拱宽大,又具有辽金建筑特征,屋脊中央的琉璃宝刹则为后世元代人添加,同样显示了文化融合的影响。)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26/D2735C2719B677A3CE7F8616C683D9D97CFCBA35_size146_w1080_h720.jpg
随后在元代,来自草原的统治者,对于五台山有着天生的亲近感。这里有冷凉的气候、大面积的草甸,更是北方最著名的佛教圣地。因此,元代统治者大兴寺庙,并根据自己的信仰改造了五台山,为其带来了一种新的血液——藏传佛教。五台山原有的普宁寺、寿宁寺、普明寺等,均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下图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改变是佛塔,藏传佛教中的佛塔不同于中原,塔身纯白,中间收缩。蒙-古-统-治-者在五台山,建起一座巨大的佛骨舍利塔,即今天人们口中的“大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之一。
游牧民族的统治虽转瞬即逝,但藏传佛教就此在五台山扎根。经过明、清两代的营建,在清代康乾时期迎来新一轮爆发。起源自东北地区的清代统治者,热衷于在北京周边寻找避暑胜地和猎场,五台山气候冷凉、森林茂盛,因而成为皇家避暑和狩猎之地,康熙、乾隆两代皇室频频来到五台山,对其赞不绝口(《清凉山志》)“宇内游灵山佛士最著者有三,峨眉,普陀,而五台山为尤盛矣”
位置绝佳、气候宜人,加上这里汉藏佛教的完美融合,更让五台山受到统治者青睐。在清代统治者的支持下,五台山寺庙规模进一步扩大,其规模丝毫不逊于唐代,加上历代留存下来的寺庙,共有五十余座。
汉、藏融合的力量则大显威力,彻底改变了五台山佛寺的样貌,佛殿、宝塔、舍利塔,古今、汉藏等各种元素杂处,又完美地相互融合。(五台山显通寺,寺内建筑主体为汉传佛教样式,又有游牧民族特征,寺内既有砖砌楼阁、汉传佛教宝塔样式的金塔,又融合藏传佛教舍利塔的元素,众多元素令人眼花缭乱,又和谐共存。)
此外,各个时代的壁画、彩塑、石刻,交相辉映。
不同文化的交融,更让这里形成了丰富的佛教活动,保存了多样的佛教仪式。下图宗教仪式白面-骷-髅-舞。
经过三起三落之后,如今的五台山再度成为热闹的佛教圣地,只不过前来的已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而时光为五台山留下的,是碎石、流云、草木,是石塔、泥塑、木屋,它们共同诉说着五台山的过去。透过这一寺一塔、一草一石,我们不仅看到一门宗教的历史,也看到王权的更迭、看到文化的演变、看到生命的盛衰、看到板块的运动、看到了五台山起起落落的一生。真正的五台山,拥有不息的生命力,穿越20亿年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山一程,水一程”:画川邀您一道云游祖国的秀丽河山,和华夏自然景观近距离交流,饱览城市发展的巨大变化,探秘深藏浅露的古镇乡村,了解四方人文的血脉渊源,欣赏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熟悉东南西北的美食佳肴,分享旅途中的逸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