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F7CCF35FA9987A0AC39C485818B7D3C00523E5C0_size653_w1080_h2167.jpg
长江上游的辫状水系
《长江之歌》唱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说起长江,我们总会率先想到她的大气磅礴,但长江之美远不止如此,她可以是铺陈在高原上的发辫,奔涌过峡谷间的巨流。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80D8C16F2320667293C18B216A2E7DEAC35AB0E9_size106_w975_h1700.jpg
长江三峡
沉静于湖泊中的碧水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01A30C39A84DD0860BD41036B352A06415EEB394_size174_w1080_h1626.jpg
安徽巢湖
她的支流,滋润千家万户;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9C0C4E8E6DFC59E503BBA59DE544D47F4BAFA87A_size109_w604_h810.jpg
浙江湖州南浔,雪后的民居与桑基鱼塘
她的主干,创造都市繁华;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0B94453B4883BD7BB9D9E4CD83EE8F1E31EC43A4_size172_w783_h1348.jpg
上海
长江之美,美在浩瀚多元。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181A81EAEE16E584ABB4F253D442A14CCB1E1A34_size106_w1080_h759.jpg
长江流域全图
峡谷,雄伟壮丽。长江上游,由直门达至沱沱河口这一段,被称为通天河。从青海称多县的热喔拉山上,能看到通天河穿行在山脉之间游龙般蜿蜒曲折,有别于草原或湿地上的蛇曲河道。
通天河峡谷河曲的景观,源于地壳运动,平原地势抬升,曲流下切岩石,形成了很深的峡谷,周折往复,蔚为壮观。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9C597831AF8A155805228F78AFB339E5A922FA70_size460_w1080_h1620.jpg
蜿蜒的通天河峡谷
我国地势第一和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长江从高山峡谷之间奔腾呼啸而过,是领略河流险奇之美的理想地。随着第四纪*玉龙-哈巴板块的抬升,原本南下的长江急剧转向,造就了如今。
云南哈巴雪山与白马雪山之间金沙江大峡谷中的虎跳峡,两岸是90度垂直于江面的崖壁,从崖顶到江面的落差超过3000米,江水落差超过200米。水流湍急,浪涛滚滚,再加上石灰岩与江水发生喀斯特作用,赋予了虎跳峡举世难寻的窄、深、峭、险(*距今约180-300万年前)。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99636D75335653D18BC9E6228466C35AA5208306_size631_w955_h1700.jpg
云南金沙江虎跳峡
同样受岩溶影响的长江三峡,土层较薄,沉积物少,在长江强力的流水搬运作用下,悬崖干净利索。瞿塘峡壁立如削,形势曲折如斧劈;巫峡云雨缭绕,秋季漫山红叶;西陵峡重岩叠嶂,山中有山、岭中有岭。俯视三峡,山体耸峙,是长江最美的屏障。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A2450CF407C13CB15D86174A1D812774BBE665F0_size344_w1080_h1618.jpg
长江三峡第二峡:巫峡
长江中游的清江,是湖北省境内仅次于汉江的第二大支流,号称“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其中自西向东流经的恩施大峡谷,2.3亿年前还处在汪洋之底,直到二叠纪末期上升为陆地。
之后受燕山运动影响,褶皱成山,不断上升,又长期受到风化、剥蚀,逐渐形成今天迷宫般的景色: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地缝配天坑,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EB0387BB3ABEE937657BB9701BEE6EF64C5807A8_size132_w1080_h1619.jpg
恩施鹤峰屏山峡谷,行船犹如漂浮在空中。
生态野性家园,位于青海的长江源区。冰川融水奔流而下,具有极大的势能和动能。水流携带着沙石赴往河道,冲刷、侵蚀着大地,形成辫状水系。其中洲滩密布,成为了生命的舞台。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A76618D520A9C24D7054ECDB9A3FB9A8938C1544_size279_w1080_h980.jpg
长江源头的辫状水系
河中沙洲以水作为屏障,隔绝了猛兽的威胁,是斑头雁、黑颈鹤、燕鸥等鸟类筑巢、孵化的基地。河滩上水草丰美,每年夏末秋初,候鸟如衰羽鹤在此觅食、休息。当曲与沱沱河汇合处的通天河口,常有藏羚羊、白唇鹿出没。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2CB3F5BF0F1E1CC7876E0640A899D9A8DE4EC6BA_size320_w1080_h1400.jpg
通天河口的白唇鹿
湖北的荆江之畔,散落着许多牛轭湖。由曾经弯弯曲曲的河道,通过人工或天然的方式,裁弯取直而成,被称作“长江故道”。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84719EB0C9985A09CE4543F17D38CF1B029D01EA_size179_w775_h2219.jpg
长江故道形成示意图
其中的沙滩子故道,气候温润,土地肥沃,适宜众多湿地生物栖息,有着国家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白鱀豚自然保护区。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4A8608069A14B4B118D96AD447A66F4A34CF5C0A_size416_w1080_h1912.jpg
麋鹿在长江故道的水中纳凉玩耍
安徽与江苏交界处,长江支流滁河、向阳河绕经之地,是一块难以耕作的低洼积水区。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通过引进、种植池杉,并在周边“退耕退渔还湿”,人为地改善生态,造就了如今华东最大的池杉林——池杉湖国家湿地公园。林鸟丰富,风光优美,成为濒危物种过境、栖居的庇护所。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3E5B11F19E70404407F2ADC94AE68628DAE1A166_size218_w1080_h1440.jpg
黑天鹅游弋池杉湖中
湖泊浩瀚静谧。长江三源,北源楚玛尔河,西源沱沱河,南源当曲,流经青藏高原夷平面。地势平坦宽阔,水道繁多,有着多达120个湖泊,大多未经雕琢,处于原始状态,其中有藏羚羊栖居、产崽的卓乃湖。也有广袤的无名湿地,草地金黄,湖泊错落如星。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852E3600466D54CF0F6B52DAD451584E4B653CD1_size551_w1080_h1768.jpg
青海杂多县长江当曲源,呈现“星宿海”景象的湖泊湿地。
长江中游最负盛名的大湖,莫过于《岳阳楼记》笔下—— 晴时“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雨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气象万千的洞庭湖,洞庭湖并非一汪巨大的湖水,而是包含众多河湖水系的湿地。湖泊本身由东、西、南三部分组成,许多地方涨水为湖,落水为洲,既是重要的候鸟栖居地,亦深受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钟爱。登临岳阳楼,可观洞庭湖烟波浩瀚,可望长江滚滚东去。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8E933198909E4B57BAD7CD86C693C6BE5AD142B4_size223_w956_h1700.jpg
岳阳楼与洞庭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入海水量的总和,被称为“长江之肾”。而且季节性的水位变化极为明显,当汛期来临,上游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河来水;下游长江水顶托,令水位高涨。但是在枯水期,五河来水减少和长江的拉空作用,使水位显著降低,湖滩会大面积地露出水面、长出水草。夏秋像大海,冬春似草原,是鄱阳湖的独特景观。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AD98327F549207255E37BC04F6E1FD2FF689E4B9_size428_w849_h1699.jpg
鄱阳湖枯水期,湖滩上盛开的水蓼花。
长江下游的皖江地区,坐镇长三角后方,水源充沛,土壤肥沃,深水岸线良好,滋养了丰富的物产。位于安徽与江苏交界的石臼湖,以水鸭、银鱼、螃蟹“三珍”闻名。在李白笔下,石臼湖景色秀美,渔歌绵绵:湖与元气运,烟波浩难止。龟游莲叶上,鱼戏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620C3493A21F8F1C356AF956453F0F9CD0B99F04_size490_w1080_h2163.jpg
安徽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石臼湖
历史深厚多姿。距今6000年前左右,人类完成对水稻的驯化,长江流域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稻作文明。宝墩文化、良渚文化,源出于此。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9BBE5D07B0AD8E41389BB8273C0DF3A0084BDB83_size474_w1080_h1554.jpg
浙江杭嘉湖平原上的水稻垛田
古文明群星闪耀,留下诸多遗迹、瑰宝。从通天河岩画到营盘山陶器,从石家河城壕到三星堆面具,无不充满谜团,让人惊叹。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10FC966017744E54AB95B5D37D05FD12F5952837_size155_w1080_h1623.jpg
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明
发源于南岭和武夷山脉的赣江,自南而北地贯穿江西,于九江市汇入鄱阳湖,与长江贯通,是塑造客家民系的地理大通道。
从西晋到清朝的1600年间,客家先民有5次大迁徙,其中前4次皆是沿着赣江南下。江边的赣州就是客家南迁的第一站,其中部分移民留在这里,顺应当地自然条件,与畲族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形成独特的客家方言系统和文化习俗。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C311145DAC7C472BABBA1C862EB16B01C51D5A4F_size440_w1080_h1574.jpg
赣江支流贡水上始建于宋代的浮桥,见证了古代客家先民的迁徙。
长江三角洲土壤肥沃、气候温润,孕育了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包括皖南赣北、浙北苏南。隋唐扩修的京杭大运河,连通江南与中原,使得长江流域的经济生产地位愈发重要。随着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中国历史上的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繁华迈向鼎盛,今天精致的水乡古镇,诉说着往昔繁华。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AC990A72E905874FC43C0B39FC52E4DCFD119628_size423_w1080_h1529.jpg
位于太湖流域、大运河上的水乡乌镇
沿着长江的航运,促进文化交流与贸易互通,带来了内陆物产、工艺的发达。长江上游的大山深处,四川白玉县河坡乡以手工艺闻名于世,始自唐代,河坡制作的藏刀、弓箭、枪矛,靠着金沙江沿岸渡口,进入南方丝绸之路,远销西藏、印度、尼泊尔。
宋代开始,江西景德镇瓷器工艺飞速发展,制瓷的原料、燃料,经鄱阳湖支流昌江进入,制成的瓷器再原路运出,销往各地。沿江之滨,舟楫云集。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4CB01FB92507B3278EF2D4AD11BAE9364ED73C05_size104_w1080_h1620.jpg
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通过长江水运销往各地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秦淮河虽然长度仅有110公里,在长江支流中小到排不上号,但在文化上无疑是耀眼的明珠。秦淮河是史前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即江南吴文化的源头。东吴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使秦淮河与江南运河相衔接,奠定了秦淮河流域的繁华发达。时至明清,“十里秦淮”蜚声天下,所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82E51D6912ACC3E2606302DDCD193045CB9860A2_size517_w720_h2400.jpg
华灯璀璨的秦淮河
繁华璀璨,城市群崛起。象征着国家发展达到新的阶段,长江流域上分布着三个重量级的城市群,在近年经济发展放缓的形势下,成为了长江经济带坚固的“堡垒”。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EF3A04D83B41325BC44A69BB3CE795361E936E04_size120_w680_h1700.jpg
重庆朝天门,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
成渝城市群坐镇长江上游。向东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出海;向西可借助中欧班列,连通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则以铁路、公路,通往中南半岛、南亚,更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
其中成都在游戏、医美领域独领风骚,重庆则在电子、汽车行业颇有建树。同时两城的文化产业皆格外发达,协调经济布局,将会是双城发展的一大重点。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61EAE8E99E182943BCE1AB428CBEF607DB46E66F_size146_w1080_h854.jpg
成渝城市群开放通道示意图
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加强区域合作,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像是武汉的科教、长沙的制造业、南昌的航空、医药协同共进,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35D6C135B3DB4E9FF32BFD57BC9C91397D236E47_size94_w1080_h904.jpg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示意图
长江中游城市群东接长三角,南北连通珠三角与中原,面积广大,约是6个珠三角、2个成渝,常住人口约1.3亿,仅次于长三角。在“九省通衢”武汉的引领下,调配和运用汉江、赣江、湘江沿线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384778E20C512A8C15901699F5EDEA42A77FEF55_size566_w956_h1700.jpg
湖北武汉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
安徽皖江地区,自古与“传统长三角”山水、人缘、文化相连,同属江南血脉。长三角城市圈顺着长江向西延伸,纳入皖江城市带,构成新的格局。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144D06C8D4F46E6A0A61872DB558CF5851A46E26_size201_w1080_h1238.jpg
向皖江延伸的长三角
皖江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相连,人力与土地资源充足,教育程度较高,为“传统长三角”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适宜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转移。如果说上海、杭州、南京是长江经济的“龙头”,以合肥为首的皖江城市则是“龙颈”。首颈有力,巨龙就可摆尾腾飞。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3E483278E001D9290C7E70D33E68D43A2FA1F2DD_size561_w1069_h2400.jpg
安徽合肥政务新区
三大长江城市群,坐镇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夜晚从高空俯瞰,灯光璀璨,熠熠生辉。
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1_02/6F8AACFDFEEC9B33ABD97964D82F3921E014D0EE_size125_w921_h1010.jpg
长江流域夜晚灯光卫星地图
灯光的繁华程度对应着长江上、中、下游三大城市群,吸纳百川,开枝散叶,成就了缤纷多姿的长江之美。中国之美,亦如是。(图文源自《中国国家地理》)
“山一程,水一程”,画川和您一道云游祖国的秀丽河山,
探秘不为人知的古镇乡村,
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
欣赏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
了解东南西北的美食佳肴。不亦乐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