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家乡——县城(下)

(2025-01-06 06:52:47)
标签:

创造生活

珍惜生活

享受生活

杂谈

分类: 家事、国事、天下事

-我的家乡——县城(下)


                                   六,人才及就业方面


    县城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资源向城市集中,人口也自然向城市聚拢。县城的年轻人,特别是上大学的年轻人,回流率很低,211及985的基本不会回来。目前国内的现状是人才过于集中化,最有能力的一批人在一线城市,差一点的二线,再次的三线。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来到县城或者县城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一者是因为县城缺乏发展前景的产业,就业岗位匮乏以及单一,发展空间小。二者是因为相对于大城市较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县城的人情社会氛围和乡土规则,让一些回到县城生活的人,立马产生离开的冲动。


    在县城,工作大可分为行政、事业、国有企业、自由职业等四个类别。其中最体面的无非就是在行政单位上班了,别人问你在哪高就时,回答底气最十足的就是某办某局了。在县城,体制内的人才多,体制外的人才少;传统型的人才多,高新技术的人才少,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少。


    在县城,只有当我们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力时,当我们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时,就一定会吸引一大批年轻人才。而人才的聚集又会促进这种产业的发展,良性循环。那么,县城会越来越好。


                                           七,住房方面


    县城住房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县城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全社会住房增多,城区人口增长,城区规模扩大。但因历史的原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和条件的限制,难以改造到位的公共设施,这些都给城区品味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形成了障碍。


    近几年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尤其是县城。之前城市化水平低,在这一轮的发展中,一边进行旧城改造,一边兴建新城。随着经济的低迷运行和资金链的断裂,县城的人口处于净流失的状态,导致新房市场明显供过于求,甚至出现了烂-尾-楼情况。


    再说单位修建的家属楼。家属楼由于建安成本低而受到县城人们的青睐,但修建家属楼那是过去的事情了。


    第三说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是为低收入购房困难家庭出台的一个政策,在县城,解决了很多人的后顾之忧,挺好。


    第四说居民自建独院。一度时期,生活在县城的居民谁想盖房谁盖房,谁有土地谁盖房,谁有钱谁盖房。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走进县城的深处给人乱七八糟的感觉。每家每户都地面高低不一,坐字斜顺不齐。居间矛盾突出,居间的通风、采光、行路困难。


    在县城,祖上留下的老宅大都是砖木结构房,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现在存在的也是凤毛麟角了,许多已被列为危房了。


    在县城,也有很多进城的农民买不起房,为供孩子读书打工租着房。


    关于住房,房价居高不下有很多原因。看到有人炒-房赚钱之后就会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看见有这么多人买房,就会提高房价,这就形成了一个圆环效应。有时,我们能管得住市场,却管不住人性。


                                             八,教育方面


    当前,子女教育、自身健康、父母养老是人们关心的三大问题。其中教育是改变阶层现状,唯一可靠的上升通道。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已不是口号,是许多家长子女教育的行动指南。


    在县城,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呆在县城的许多农村年轻人,主要任务就是供孩子。在县城,幼儿园有很多所,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从城东分布到城西,满足县城不同区域孩子的上学需求。近几年,城市的品牌幼儿园进驻县城,收费不低,人均每年一两万,但这是有钱人孩子的地方。


    在县城,上小学是每年秋季开学县城人们街头巷尾热门议论的话题。小学大体都是公办的,但是分出了区别。师资力量、教学氛围、生源质量的各不同,硬在县城逼出来一个择校难、大班热的问题。管理者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分片区、分户籍、分住所、各种分,但是管住了大多数,却管不住有关系的少数。


    开学一周以后,每个班的学生都比原计划超出了很多。上小学,原来是孩子自己在读书,现在是家长在读书。车接车送陪读,事事要操心


    找一个好的学校,找一个好的代课老师,又是县城人们发动自己关系的关键时期。孩子学的好,家长不拖关系少操心;孩子学的差,家长找起关系还担心。


    有些家长的溺爱很多人现在都搞不明白,上中学的孩子又不是小学生,县城又不大,为什么上学放学还要车接车送?对于孩子,不经受风雨的考验,怎么练就承担风雨的肩膀?走向社会怎么办?


    在县城,初中毕业就是一道小的人生分水岭。有的孩子上了高中,有的孩子进入了职业学校,有的孩子走向了社会。高中师资资源、学生资源的不同,造就了县城几所学校的高下立判。上高中的目标就是高考,就这么简单。


    在县城,每年能考上清--北的凤毛麟角,这是优势资源向大城市集中的结果,生源流失很明显。过去大部分县城中学的尖子生会在县城上学,而现在大部分尖子生都去了地级市或省城,这就叫做大城市对小县城的“掐-尖”。


    在县城,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有很多影响因素。首先是家庭因素。如果家庭矛盾多,父母吵吵闹闹,对孩子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硬件、整体学习氛围固然重要,但是适合孩子也很重要。再者就是补习因素。补习有两种,一种是特长和兴趣培养,一种是智商能力培养。补习肯定有好处,但良莠不齐,选择很重要。


    最后是社会活动部分。社会活动,现在大多数孩子整天埋在书本和手机里,缺少社会实践经验。

         我的家乡——县城(下)


                                              九,医疗方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需求越来越强烈,关注自身和家人健康是我们生活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但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机构重复、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等问题依然是抹平医疗体系不平衡不充分沟壑的绊脚石。


    在县城,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大的医疗机构,民办专科医院和小诊所却有N多家。大医院均位于县城旧城区中心地段,且各自被周边民用建筑包围,没有任何发展空间。各院建筑密集、空间狭小,无法解决其目前床位短缺、科室功能不全、超饱和运行等系列问题。目前来看,服务半径过于集中,资源配置不均衡,无法适应县城的快速发展。还好有识之士,现在在扩张的新区选址新建。


    在县城,人们有点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自己去药店买点药就解决了。县城的药店遍地都是堂,没“堂”就不是高大上的药店。在过去,药店的门口对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现在是卖药的人希望赚的盆钵满银。


    在县城,小诊所大都是给儿童看病的,可见当前我们公共医疗机构里的儿科是多么的偏科。现在的孩子都娇贵,一有点头疼感冒,许多大人赶忙带在附近的诊所去看,不是打针就是输液,见效快但也是对孩子抵抗力的一种摧残。


    在县城,药店花小钱解决不了的病情就去医院挂号做检查了,一系列下来不管你吃了吃不了,药开一大堆,许多人吃几次以后,药都束之高阁最后过期扔掉了。许多人的身体检查都是在省城或者大都市进行的。也有许多人小病扛着,大病看不起,更谈不上获得高质量的医疗资源了。


    其实,去县级医院看病就是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明确诊断,二是预防发生严重并发症。这两点恰恰是我们自己在家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你去医院求医,找熟人,托关系最应该解决的就是这两个问题。这才是重中之重,这才是最重要的医疗资源,而不是什么比较特殊的药物,不是什么单间的病房。如果诊断明确,要么当地治疗,要么直接转院。如果诊断不明确,抓紧转院。


                                       十,养老方面


    当前在县城,老人大都是随子女进城的农村人或者是城市的“空-巢-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老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独居或与配偶互相照料的自我养老方式。


    在县城,家庭养老依然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虽然有一两所养老院,但是很多人是不愿意把老人送到那里去的,怕背上骂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各种影响,许多人把父母的养老当作一种负担来看待,造成了许多老人对待生活的孤寂和无奈。


    养老问题是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觉得根据老人的经济能力和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应针对不同人群倡导不同的养老方式。围绕老龄人群,开发老年市场,因地制宜加强养老机构建设。

         我的家乡——县城(下)


                                    十一,交通出行方面


    城市就像生命体,一个城市的交通就像人身体里的血液流通,它不是单一的一个系统构成,而是由多个复杂系统彼此配合、协调,共同完成良性的运转。交通是经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对于住在县城的人来说,就是出行的安全与便利。


    在县城,大家的出行方式主要是私家车、出租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步行。其中步行是很好的方式,县城人民居住的地方离菜市场、超市、县城的核心地段基本都是半个小时的范围,又能锻炼身体还绿色环保。过去县城私家车少,在城里基本是随便开随便停的状态,交通不会拥堵,安全事故也很少发生。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逐渐向外扩张,私家车和电动车开始成为了必要的出行工具。


    在县城,基本每家每户都有私家车,有钱人买新车,没钱人买二手车。国产车和合资车都有,家境殷实的私家车大都在二十万元以上,而且是夫妻双方各有一辆。


    在县城,最主要的干道大多是双向四车道,通行繁忙但是不会堵,只要在上下班时或者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会出现短暂的拥堵。总体上来说,县城内的机动车交通长期以来处在一个基本够用但好像下一秒就要不够用的状态。随着县内车辆增多,就开始在主要路段出台禁止停车,增加隔离栏杆等措施,继续使交通维持在一个基本够用的状态。


    在县城,公共交通主要是公交车、出租车和公共自行车。公交车是中巴车,公交线路覆盖了县城的东西和南北,票价基本都是一、两块钱,稍微远点的是两块钱。在县城,出租车起步价基本能到达目的地,稍微远点是十块钱。在县城,共享单车也就是近两年的新事物,给县城人的出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捷。


    在县城,行人闯红灯和随意过马路是家常便饭的事情,私家车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随便掉头和错道行驶,让人无可奈何。至于摩托、电动车、自行车等是借缝就插,让开车人是防不胜防的出冷汗。人们缺乏安全和规则意识,大多数的交通不守法不守规行为表现出来的都是急急忙忙。


                                           十二,婚嫁方面


    在县城,择偶标准切实的体现了当地的价值观。优先级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商人,最后是自由职业。在县城,男孩找女孩一般会问干什么工作的、长相如何、父母是干什么的等几个硬件问题。


    一般女孩子如果工作在体制内,找对象的成功率是大大的提高,如果再长的漂亮,那就是香饽饽了。女孩找男孩一般会问干什么工作的、人怎么样、长相如何、个子高低、家庭情况等几个硬件问题。一般男孩子如果在体制内有工作,而且有房有车,那就好找的多了。


    在县城,条件好的女孩比条件好的男孩难找对象很多。女孩有体制内工作而且貌美的,单着的也很多。也不能怪男孩没用,县城实在是机会太少,男的没有施展拳脚的空间,大多优质男都去大城市发展了。


    在县城,婚嫁也基本上体现了门当户对。结婚前,房子、车子、彩礼钱、金银首饰钱,基本上是一样不能少的。家境好的,准备的妥妥帖帖;家境一般的,要借钱贷款筹备,真是结一次婚,穷了老子富了儿。


    社会在优胜劣汰,生活在无常变幻……所以,我们要有担当的勇气,要有吞咽一切困难和委屈的韧劲。因为,坚持下去,才会有明天更好。(文章源自网络,本篇略有删节选转载,供博友们分享,谢谢原作者)

我的家乡——县城(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