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0)——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2016-04-22 06:20:00)
标签:

世态万象

感悟人生

享受生活

分类: 书房墨香

              《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0)——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古诗词赏析

 

           《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0)——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木 兰 花 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就词论词

   

    不得不说,这首词应该是纳兰性德最为现代人所熟知的一首词。学界揣测,它极有可能是纳兰表达初恋情感的作品。这首词是模拟女性口吻来写的,首句最平淡,感情却最强烈。“何事秋风悲画扇”,把人拉回到现实。扇子是驱暑热,秋天就扔到一边,所以古诗中用它来比喻被冷落,被抛弃的女性。这里还用了一个典故,“骊山语罢清宵半”用的是白居易描写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二人山盟海誓,言犹在耳,杨贵妃成了政治牺牲品,唐明皇后来返回时,再听到雨中的铃声,这就是“泪雨零铃终不怨”,连皇帝对于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不住。“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我们似乎能从句中读出纳兰对这段感情的自责与悔恨,想是二人分手时定有过心碎痛苦。纳兰是多情种,又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他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不后悔多情,“方悔从前真草草”,只怪自己当年年轻草率,不能带给恋人幸福。
  

    纳兰性德自称“人间惆怅客”,其实是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原因,客观上他从小多病,主观上他天生多愁善感。他一直渴望成功,可多情与多病是他的重要障碍,不到20岁时,他就在这两方面遭到了严重打击。
  

    一是初恋失败,也就是上面这首词所描绘的。相传纳兰性德十几岁时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初恋,二人发展到谈婚论嫁的地步,却最终夭折,确切原因不得而知。坊间一种说法是对方为纳兰的表妹,后进宫中成了妃子,纳兰相思成疾。另一种说法是对方为丫鬟,门不当户不对,家长不同意,那女子被赶出府后出家了。而此女子很可能又是汉族人,清朝直到乾隆时,才废除满汉不能通婚的禁令,故纳兰也许早知二人不会有结果,这也给他带来深深的痛苦、悔恨与自责。
  

    二是名落孙山。纳兰性德的父亲纳兰明珠位高权重。有这样的背景,纳兰性德在18岁应试成了举人,第二年参加会试,得了进士,并顺利进入殿试。就在这时,事情出现变故,纳兰性德身患寒疾,一病不起。这次寒疾看似突然,却暴露了多病的体质,且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成为他成功的障碍。他偏偏多情且多病,双重打击下,几乎一蹶不振。幸好没有多久,那个再次让他看到希望之光的人出现了。

 

            

              《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0)——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文坛掌故

   

    ■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一生写下了近400首词,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的爱情词,尤其是写给妻子卢氏的那些清丽哀婉之词。纳兰大约20岁时,在初恋受创、仕途不如意的双重打击下,卢氏来到了他身边。卢氏凭借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不仅把纳兰从情感悲痛中解脱出来,而且还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因为卢氏,纳兰性德年轻的生命中绽放出了一生中最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纳兰也为这段情感写下了著名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逢饮牛津,相对忘贫。”词中,连用了三对夫妻——牛郎织女、嫦娥后羿、裴航云英的故事,而这三对夫妻都是神仙,可见纳兰也把自己这段婚姻比作了天仙配。
  

    遇到卢氏时,纳兰性德开始主持编印康熙年间最大的一套儒家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价纳兰性德为“清初学人第一”就和他主持这个浩大的学术研究工程有关。最为繁忙的日子,恰巧也是卢氏嫁到纳兰家的这几年。刚刚失去初恋的纳兰追求婚姻自由,面对门当户对、父母之命的卢氏,接受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可卢氏是胸怀宽广、善解人意的好姑娘,她知道纳兰的那些情诗是写给初恋情人的,并没有嫉妒,反而同情丈夫所受的伤害,加倍地呵护他,并帮他细心收藏这些诗词。
  

    纳兰曾把卢氏比作李清照,还借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来喻己。李清照曾说过,他们夫妻在书房里打赌,历史上的哪个典故来自哪本书哪一页哪一行,谁说对了就能先喝茶。李清照几乎每次都能先喝茶,可因为开心,茶泼到了身上,反而什么也没喝到。纳兰曾用过这个典故,可见他和卢氏也是志同道合,非常幸福。纳兰还在词里写过一件事,二人结婚不久,一天他回来看到妻子正在书桌前握笔走神,又迟迟没落笔。他想看看妻子写些什么,于是抢过妻子的书签,上面竟是写给自己的情话。
  

    幸福的生活成了纳兰的创作动力,激发了他所有的理想,促使他事业走向最高潮。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多之后,卢氏生下了孩子,可她身体虚弱,一直在调养。纳兰焦急地请来最好的医生,但卢氏还是一天天衰弱下去,纳兰写“待寄芙蓉心上露,且道是,解朝醒”。他希望妻子是宿醉未醒,甚至他专门给妻子调好了芙蓉花露。康熙十六年,纳兰遭遇了他人生最残酷的一次打击,陪伴他度过三年幸福时光,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妻子卢氏永远地离开了他。绝望中,纳兰写下了大量悼亡词,来倾诉他对妻子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可这只是幻想,死神还是夺走了卢氏的生命。
  

    卢氏去世后,纳兰写过许多悼亡词,最为人们熟悉的便是那首:“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他在追忆与妻子厮守的日子,一起饮酒时的平淡快乐。王国维评价这首词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纳兰的词就是这样,总可以平淡地震撼人心。
  

    纳兰将卢氏视为知己,他曾感慨道:“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有人评价纳兰:“以承平贵公子,而憔悴忧伤,常若不可终日,虽性情有独至,亦年命不永之征也。”正所谓:慧极必伤,情深不寿。不得不说,卢氏的去世成了纳兰生命的分水岭。

 

         

           《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0)——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而今才道当时错
  卢氏的去世几乎彻底击垮了纳兰,他长期沉浸在压抑痛苦中不能自拔。可就在他对未来几乎万念俱灰的时候,一位女子走进了他的世界,她就是沈宛,一位才貌双全的江南歌伎。纳兰一生中有两个知己,一是卢氏,一是好友顾贞观。顾贞观做媒,使纳兰结识沈宛。其实纳兰早已认识沈宛,并且很是仰慕她的才名,加上顾贞观的引荐,于是水到渠成。纳兰到江南见了沈宛,二人一见倾心,这一年纳兰30岁。这年冬天,顾贞观亲自护送沈宛入京,沈宛嫁给纳兰为妾。
  

    然而,相爱容易现实却残酷。康熙年间,满汉关系虽有所缓解,不能通婚的禁令并没有解除。另外,沈宛只是卑微的歌女,纳兰明珠自然也不应允。沈宛进不了纳兰家门,纳兰性德只得另外安置沈宛居住,成了外室,地位比妾更低。后来纳兰去世,沈宛因为地位卑微甚至不曾被提及,这当然是后话。更残酷的是,纳兰有公职,也有家室,这意味着沈宛的生活主要是等待,是独守空闺。沈宛不是逆来顺受的人,她有思想有主见,当她发现痛苦也许是无休止时,她艰难抉择,向纳兰提出了分手。其实,沈宛与纳兰的相处方式是不平等的,注定这种爱情带给纳兰的除了爱更多的是怨。而当沈宛提出分手时,纳兰也想挽留,但最终他选择了理解与放手。人们猜测,那首《采桑子》便是纳兰写这段感情的:“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康熙二十四年春天,纳兰病倒了,前一天,他还强撑着在渌水亭雅集,第二天寒疾发作,一病不起。纳兰得病甚至惊动了康熙,康熙还亲手开了处方药赐给纳兰,但纳兰没来得及吃就去世了。巧合的是,这一天正是卢氏的忌日。想来,当所有人痛哭流涕的时候,只有纳兰会微笑,因为终于可以再次见到自己最爱的人了。纳兰一生用情极深,对生命中先后出现的三名女性倾尽了所有的爱,而她们却全部离他远去,留给纳兰的只有彻骨之痛。也难怪这位清朝最有传奇色彩的词人曾自述:“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本文部分素材摘编自《百家讲坛》栏目,《饮水词笺校》,缪钺、叶嘉莹的《灵谿词说正续编》等,中国电视报记者李冰。)
  

   

           《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0)——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补记: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0)——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结束语4月15日,首届《中国诗词大会》落下帷幕。最终,首次亮相舞台的殷怡航从个人追逐赛中脱颖而出,并在与守擂者李子琳对决时,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伴随着董卿朗诵的苏轼这首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央视热播、圈粉无数的《中国诗词大会》迎来了最后一期总决赛。总决赛现场,包括45岁的新都第一中学语文老师夏昆在内的5位高手,向擂主李子琳(年仅16岁的高二学生)发出挑战书,最后的总冠军被意外杀出的黑马——安徽六安法律系女大学生殷怡航获得。有专家点评,与其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诗词高手的较量,不如说这是一场诗词的狂欢,该节目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一脉相承,这些节目之所以火爆,在于寻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途径,用流行方式引导国人传承中华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为让博友们更多的了解节目的内容,重温诗词大家的传世之作,本博连续刊出10篇系列专题,详细解读了10位诗词大家的作品及个人故事。随着节目的落幕,本篇也是该系列专题的最后一篇。感谢在此期间,广大新老朋友们所给予的关注、帮助和支持。借此机会,画川向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中国诗词大会》专题(10)——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