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个时期:1992-1996年
1992-1993年,中国经济迎来了新一波“升温”,当年CPI增长率达到6.4%,之后四年的CPI增长率分别为14.7%、24.1%、17.1%和8.3%,直到1996-1997年经济实现“软着陆”。
在改革开放进入“深化期”后,各行业工资和收入格局发生了新变化。
以1995年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年全国职工全年平均工资为5500元,较1994年的4558元增长了近千元,一些行业工资水平已“脱颖而出”:电力、煤气和水供应企业7843元(其中电力企业明显更高),铁路9098元,航空运输业12686元、邮电通信业9026元、金融和保险业7376元、房地产开发业8178元、计算机服务业8689元,工程设计8377元。
一位当事人说,自己不属于高收入阶层,因为在机关工作。在1995年,国家机关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527元。国家外汇管理局这样的单位,1993年干部固定工资也不过每月140元,而这个时候,农民工的月平均工资甚至可以达到300元-600元。因而机关“留不住人”,下海成为热潮。
那时,一些“资源”还是供不应求的。能源、交通、电信、金融垄断类国企渐成气候,职工待遇也逐步提升。当事人说:“装一个电话5000多元,我当时就在想,电信的日子肯定是幸福死了。”
也在这一时期,认为中国已经“坚定了开放决心”的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大众、柯达、通用电气、诺基亚、联合利华乃至麦当劳扎根中国一线城市。在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一书里写道,最初来到中国的外资企业本土化倾向不足,“身材高大,留着胡子的美方总经理将自己整天关在一个毛玻璃围住的房间里,办公室里不时传出美国味儿的英语和新马泰式的汉语”。
但当时的外企管理层中国职员拿到的是绝对的高薪。在1992-1995年期间,中国的城市职工收入是美国普通人月收入的1/40-1/50,外资企业执行的基本是母国的工资标准,即使中方职员也不会少太多。
在1995、1996年期间,国内外资企业每年的薪酬涨幅超过20%,后来才逐渐稳定在7%-10%之间。根据90年代后期广东省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该省外资企业的中方总经理平均年薪已经超过20万元,而最高的早已突破百万。中国人对外企工作的追捧趋热。
另一批富起来的人与国内的资本市场兴起有关。1990年12月1日和12月19日,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开市。当事人说,全民炒股的热潮使得证券交易所门口卖小吃的,看车子的老大爷也因此发了一笔财。
“由于90年代资本市场的逐步活跃,专业人员和基金经理们的待遇不断攀升,另外,上市的股份制企业也在仿照西方,完善自己工资加股权激励的报酬体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教授对《望东方周刊》说。
股份合作公司职工平均工资在1990年代中期高出全民所有制企业40%以上,和外资企业的平均工资差距也不大。“不过,在那个时候,很多富起来的股份制公司老板大量逃税,而且公司年报中也不公开自己的薪酬。”张卓元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