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丹雕塑
[思想者]
题头话语: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名作“思想者”是他的经典之作,雕塑的原本以及罗丹的另外120尊雕塑作品保存在罗丹博物馆内。罗丹可以说是西方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他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展示出来,被誉为雕刻史上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正是出自罗丹之口。
一位游客走累了,坐在坚果树下休息,他注意到前方一根细藤上面结了个巨大的南瓜。“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真是很荒谬。”游客暗自嘀咕,“如果让我来创造这个世界,我会让万物回到它们原来的样子。大南瓜长在结实的大树上,而坚果则应该结在细藤上面。”
这时,一枚小坚果从树上掉下来,打在他的脑袋上。震惊之余,游客望着枝干暗想,“天啊,原谅我的傲慢自大吧!假如从树上掉下来的是一个大南瓜,我岂不是被砸死了?”
是啊,事物往往如此:看起来不合适的或许正是最合理的。

要辩证的看待世间万物,有利必有弊,有苦总有甜,有得就有失,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一条绝对的平衡线,曲折波浪,才是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请看下例:
国家教育部门将对英语考试进行改革,突出三个重点:高考淡化英语考试的比例;弱化英语考试的区分度;降低高中英语教学的参与。大家知道一个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难度肯定超过汉语,可是在强调和国际接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革呢?于是,很多人就认为做出这样的改革,是许多学术领域和英语联系不大,甚至用不上英语;也有人认为除了和国际间交流或者科研人员需要掌握外语外,其他人群是可学可不学的,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不可掉以轻心。
国家教育部门对英语考试进行改革,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认为,对于普通人群来说,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教育的劳动回报率。
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和香港科技大学的部分学者,曾在全国28个省市中抽取一万户的城镇家庭进行调查。在受访者中,22%的人“精通外语”,45%的人“外语能力一般”,其余的人“无外语能力”。在考虑了教育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后,发现“外语能力一般”的人比“无外语能力”的人月收入高6.4%,而“精通外语”的人比“无外语能力”的人月收入高43%。
在受过高中教育而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中,“精通外语”的劳动回报率为85.3%;“英语能力一般”的回报率为9.9%。研究结果最终说明:“精通外语”的回报率很高,甚至可以认为一个“精通外语”的高中毕业生,其收入可以超过一个大学毕业、但不精通外语人的水平;一个“外语能力一般”的大学生,其收入并不高于一个“无外语能力”的大学生。
不要片面的理解“被弱化了的英语教学”,英语能力,回报几何,显而易见。

当我们的主观意志不能改变客观环境的时候,那就要去适应这个社会,既要求得生存,还要把持自己的底线。做人要有自己的特立独行,也要有一定的包容心和相容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一样会达到坚韧不屈的境界。很多事情难以如意,那就得坦然面对,不可强求,学会忍耐,学会等待。很多的时候,进一步很可能就是头破血流,而退一步,则是海阔天空。好事不可能始终被你一人占据,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死离别,跌宕起伏,大起大落,在所难免。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的所为;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好男儿的风范。强势者,未必是最后的胜利者。
世间万物没有统一的高度,高度不同,视角就不一样。要善解别人的高度,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求同存异。
世间万物存在两种极端,而每种极端走向顶点之后又会向反方向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世界是个平衡的世界,谁要打破这种平衡那么新的平衡必然去削弱这种打破旧平衡的力量。辩证地看待身边周围的一切,客观理性地面对世间万物,你会有全新的心境去看待人生看待未来!用平常心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以辩证地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自会获得心灵的安稳和慰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