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记录
(2013-12-17 15:22:16)
标签:
教育 |
分类: 师徒结对 |
师徒上课(示范课或汇报课)登记表
上课时间 |
|
执教者 |
张老师 |
班级 |
六一班 |
学科 |
数学 |
|
活动名称 |
师徒接对徒弟上课 |
级别 |
|
|||||
教学内容 |
《鸡兔同笼》 |
|||||||
课后点 评
|
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关注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化繁为简,张老师在这点上作得很好,先出示课本中的古题,说明数据较大,不便于进行探究,解决时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可以把数据放小一点,出示例1,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着手,等学生探究出解决的一般方法时再解决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 2、由《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张老师创设富有情境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激发解答古代著名数学问题的兴趣。 不足之处: 1、不敢放手,老师牵着学生走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这节课中教师却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路受老师的限制,比如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时,老师似乎总担心学生无法列出方程,从头到尾都在讲,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仅仅是根据老师所讲而列出方程,其实有些学生还不清楚为什么这样列方程。课堂上我们有进该放手时就大胆地放手。 2、知识挖掘不清晰,层次不明显 教材上呈现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什么偏偏要把列表法排在首位呢?我个人觉得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列表法,其余的方法只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完成的,学生完成列表法的表格后,让学生观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时应从答案入手,(3只鸡,5只兔)如果把一只兔看作鸡的话,也就是鸡4只,兔4只,那脚有24只,比题目少2只,也就是少一只兔。同样以此类推,把5只兔都看作鸡,就少了10只脚,也就是5只兔,同样的方法说明鸡看作兔的-----我们在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充分利用,讲清楚,讲透彻。 师徒签名:周老师,张老师 |
|||||||
上课时间 |
|
执教者 |
周老师 |
班级 |
六(3)班 |
学科 |
数学 |
|
活动名称 |
师徒结对师傅上课 |
级别 |
校级 |
|||||
教学内容 |
《鸡兔同笼》练习课 |
|||||||
课后点 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