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精神疾病的基因吗?_检爱网
(2016-06-15 16:24:04)
标签:
儿童dna库儿童基因库基因检测检爱网无创dna |
分类: 基因检测 |
如果“遗传”指的是从父母那里获得了一些影响精神疾病患病风险的基因,能检测出来。
如果“遗传”指的是父母有家族性精神问题,现在给子女做一个DNA测序,然后可以得出结论:a. 她会有精神疾病,即使现在没有,未来的某一个时间也一定会有。 b. 她不会有精神疾病,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那么,答案是不能。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有可能做到这种诊断么?没有。
为什么不能?
因为精神疾病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精神疾病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精神病/精神障碍/心理异常/精神障碍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专业的精神科医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诊断只能凭借专家经验。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从1952年起制订《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精神病学界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目前世界通用的诊断手册是DSM-5th,即DSM在2013年修订的第5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第10版,即ICD-10,下面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的标准制定于上个世纪90年代,新版的ICD-11大概在2018年出版。
中国的标准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大概在2000年左右出版。
虽然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精神疾病的界定是相通的,我们以最新修订的DSM-5th为例,看看它对精神疾病是如何定义的。
A mental disorder is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sturbance in an individual’s cognition, emotion regulation [emphasis added], or behavior that reflects a dysfunction in the psychological, biological, or developmental processes [emphasis added] underlying mental functioning. (APA, 2013a, p. 20)
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精神疾病指的是一系列的综合症状。症状是精神疾病诊断的核心。精神科大夫判断你有没有病,主要依据也是看你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症状的标准。
精神疾病的症状和一个瘤子这种生理性症状不同,是一个人心理和行为表现层面的变化。从基因到外在的行为表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链条。请牢记:
基因-蛋白-神经元-大脑-心理-行为
这个链条越往后,越复杂,影响因素越多,也就越不稳定。根据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而言,遗传率大约占到一半左右。比如有研究估计抑郁症的遗传率是58%【1】,注意缺陷障碍(ADHD)的遗传率可能在60%-70%【2】,自闭症的遗传率达到了80%以上【3】,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率也在80%左右【4】。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基因一模一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其中一个人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另一个人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大概是80%,不是100%。
因此,即使有DNA检测技术,也没有办法做到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患精神疾病。
基因不能解释的部分,就是环境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发生在上面这个链条的各个阶段。短期的压力有可能会导致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大家熟知的童年受虐/创伤有可能会对大脑的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而最近兴起的表观遗传学,则关注环境因素对于基因的直接影响。比如你小的时候经历饥荒,可能会导致和营养代谢相关的一些基因的改变,进而增加你未来患代谢类疾病的风险,并且这种改变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你可能会觉得,即使诊断不了,基因起码能解释一半以上,八九不离十了。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上面所说的遗传率这只是理论上的,受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与研究方法,我们目前已知的所有基因变异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解释率,加起来,可能还不到10%【5】。可能还有很多和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基因没有被我们发现,可能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远比我们所能想象到的算法复杂,关于基因,我们目前所知道的还很少。
从基因到神经元到大脑,这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现在发展的已经比较成熟了。哪个基因编码什么蛋白,这个蛋白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这些内容确定性较高。
我们无法理解的,主要是从神经元到行为这条链条,这部分属于神经/脑科学和传统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的研究范畴。目前对于精神疾病的大脑和心理机制,我们已知的还很少,基本还停留在假说阶段。比如抑郁症可能与血清素的水平有关,注意缺陷障碍和多巴胺的活动有关,PTSD可能与HPA轴的代谢异常相关。
这些假说还是非常粗糙的,也未必是完全准确的。不把这些东西搞清楚,即使我们能测出所有的基因,也没有办法正确的推算基因的影响。
所以说,我们没有办法仅根据一个人的基因,就做出推论:她在未来生命中的某一天,有可能患上精神疾病。
那基因检测还有什么用呢?
虽然这个链条很不稳定,但是我们现在的运算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可以完全不管基因背后具体是什么机制,在我们体内发生了多么复杂的生化反应。直接把链条两端拉过来,通过强大的运算力去计算他们的相关性,虽然最终这个模型的解释力还是很低,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得到某一个基因型的个体比其他人有更大的患病风险,且不论这个风险高多少,这个高低的判断已经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和解释一些现象。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家人有较高的抑郁风险,那么你就可以在他遇到困难时为他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积极的预防。
还有一些基因,虽然和精神疾病无关,但是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倾向。如果你知道自己总和老婆吵架,可能与自己情绪理解的某个基因有关系,你可以去做更多的训练,更好的去维持亲密关系。如果你知道自己总爱发脾气是受到基因影响,再发脾气的时候,你会停下来想一想,我是不是又要被基因控制了。
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痕迹,都是因为你,不是基因决定的。了解自己的基因,有助于你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先天的行为倾向,也就为自己的未来掌握了更多的选择。
参考资料:
【1】Sullivan, P. F., Neale, M. C., & Kendler, K. S. (2000). Genetic epidemiology of major depression: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Levy, F., Hay, D. A., McSTEPHEN, M. I. C. H. A. E. L., Wood, C., & Waldman, I. (1997).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category or a continuum? Genetic analysis of a large-scale twin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6(6), 737-744.
【3】Monaco AP, Bailey AJ. Autism. The search for susceptibility genes. Lancet, 2001;358:suppl S3.
【4】Owen MJ, O’Donovan M, Gottesman II. Psychiatric genetics and genom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47–66.
【5】Ripke, S., Neale, B. M., Corvin, A., Walters, J. T., Farh, K. H., Holmans, P. A., ... & Pers, T. H. (2014). Biological insights from 108 schizophrenia-associated genetic loci. Nature, 511(7510),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