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仿写策略 促进读写结合
(2014-02-20 20:28: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玉 |
读写结合作为语文教学策略,特别是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后,越来越多的老师更加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自觉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譬如,在学完《詹天佑》之后,有的老师即让学生写一写当你看到詹天佑的雕像时你想到什么;有的老师在学完《槐乡》之后让学生也写写自己的家乡;有的老师学完《日月潭的传说》后,让学生写一段关于日月潭的导游词;有的老师在学习《水上飞机》时,即请学生写一种自己发明的水上飞机……无疑,这些读写结合的训练对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读写结合的课例时却发现大多数读写结合的“写”是为写而写,对学生习作水平并没有多少提升和促进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不少老师对读写结合的“写”认识不清,为写而写,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想做好读写结合的“写”,首先要廓清这里“写”的内涵。
仿写、续写、改写、编写等都是写的内涵,都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写”来进行训练。然而这各种“写”与“读”相结合后对学生习作水平的促进作用却不一样。从一节课来说,我们自然要选择那种省时高效的“写”,耗时低效的当然要放弃。续写、改写、编写等是对过去积累的语言材料、语言形式的巩固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已经掌握的语言材料的熟练程度,但是对于新课中出现的语言形式、语言材料的学习运用却没有多少价值,除非教师明确地提出要用新课中的语言形式进行改写、编写等,而此时的改写、编写已经演变成了仿写。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其中顺应的过程就是打破平衡的过程,也是质的改变过程,只有质的改变才会获得提升发展。在以上几种写的形式中,只有仿写具有这种特性。仿写仿的是语言形式、仿的是结构特点,而内容却是全新的。所以说仿写是仿中有创。仿写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将课文中新的表达形式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进行重新建构,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为将来更好地表达做好储备工作。特级教师高林生在《为语文插上奋飞的翅膀》一文中也强调:“仿写是读写结合最基本的形式。通过模仿这一活动,就能使阅读和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小学生善于模仿,也需要模仿。小学生的习作就是一个从仿到创的过程。照范文写,仿中练功,仿中求异,从仿到作,由俗入雅。从仿到创,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能力的飞跃。?”因此,读写结合中的“写”是仿写而不是其它的各种“写”。
明乎此,仿写什么是我们必然的追问。
一、仿写典型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常用富有个性的句子表达独有的情感内容,它很好地将形式和内容统一了起来。这样的句式就是读写结合要重点仿写的内容。试举一例。苏教版四年级《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桂花还是故乡的香”这句话。这句话中,作者借助于具体的事物“桂花”用“(
师:桂花雨让作者魂牵梦绕,并板书“桂花还是故乡的香。”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抄在笔记本上,并想像一下,当你有一天离开了婺源,你会说什么?请你模仿这个句子“(
生1:茶还是故乡的浓。
生2:梨还是故乡的甜。
生3:月饼还是故乡的酥。
生4:丝绸还是故乡的柔。
生5:水还是故乡的清。
生6:鱼还是故乡的肥。
生7:山还是故乡的秀。
生8:人还是故乡的亲。
生9:月还是故乡的明。
……
一个个精彩的回答呼之欲出。正是薛老师以他的敏锐之眼发现了文中这个独特的句子“桂花还是故乡的香。”洞悉了作者借助于“桂花”这个实物并用“(
二、仿写典型的片断。
课文里有些片断或在表达的顺序上鲜明,或在表达的语言上独特,或在表达方式上特别,仿写这些极具典型性的片断对提高学生如何构段的能力大有好处,而构段能力又能为整篇文章的谋篇布局起到奠基作用。因此,仿写典型的片断也是读写结合需要重点仿写的内容。试举笔者教学《莫高窟》一课时进行仿写片断训练的实例,以供参考。
为了比较清楚的说明问题,先照录《莫高窟》第二、三、四小节的内容: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珍贵文物。
我是这样进行仿写片断的教学:
1.发现表述方式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隐藏在二三两段文字中表述方式上的特点,即先进行全景式的描述,然后快速扫描,再进行局部特写,最后写感受。
2.聚焦连结词。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二三两小节的连结词上,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通过“有……有……还有……有……看到……”和“有……有……有……还有……其中……看着……”这些连结词实现构段的。
3.改写第四小节。教师先通过播放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然后出示:
“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
请学生对第四小节的内容进行改写,于是一段段仿二三小节描述方式的文字片断呈现出来:
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藏有我国古代六万多件珍贵文物,有保存完好的经卷,有图文并茂的文书,有惟妙惟肖的帛画,还有形象逼真的铜像,其中最吸引人的是精美绝伦的刺绣,图案精美,色彩鲜亮,做工精细。看着这么多珍贵的文物无不让人惊叹。
4.仿写巩固。在完成第四小节的改写之后,教师“由扶到放”逐步提高要求,再出示一个仿写的练习让学生加以巩固:
班上有一群
通过以上“写”的练习,学生对《莫高窟》一课中用“有……有……还有……有……看到……”和“有……有……有……还有……其中……看着……”等连结词语描述事物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也初步学会了用这种方法描述事物。
读写结合除了可以仿写典型的句式和片段之外,还可以仿写篇章,但是,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读写结合进行篇章的仿写在时间上不允许。从另一个角度说,句式和片段短小易操作,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