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2014-06-22 22:30:04)
谈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体现
  [摘 要] 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渗透,中国影视剧市场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因此电影字幕的翻译也受到越来越多译者的关注。但是影视翻译的历史还很短,还没有形成一套全面的理论体系,大部分的研究工作还是停留在经验主义阶段。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及翻译观点的异同,市场上的字幕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本文将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结合实例来揭示它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作用。
  [关键词] 功能对等;电影字幕;翻译
  一、功能对等理论的本质
  自从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三字翻译标准之后,古今中外的学者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翻译准则,一时间,世界译坛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象。为了使源语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可遵循,以减少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障碍,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A·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能对等”。他认为:“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文体上。”[1]在这一定义中,“切近”是指“切近源语的信息”;“自然”是指“译语中的表达方式”;“对等”把上述两者结合起来,是对等语(equivalent),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强调的是信息对等,而不是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2]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在翻译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由于其定义中强调了以内容为主、形式为次这一主张,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误解。有人就认为,翻译时只要译出相关的内容,把大概意思讲清楚就可以了,不必顾及语言的表达形式,忽视了各种语言的异同点以及民族之间的风俗差异,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翻译,甚至一些曲解误译都被冠名为“动态对等”。后来,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
  (一)“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尤金·奈达是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后更名为“功能对等”)。奈达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等效论的基础上的,翻译中的等效问题并非是奈达首先提出来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不少翻译家就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马建中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他说:“……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茅盾先生就说得更明白:“文学翻译应该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2]后来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中“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学说,进一步提出翻译应该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仅仅反映出“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只有这样,才能使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得到和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二)翻译标准和原则
  标准就是用来“衡量事物的准则”。翻译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释义,就是将原文的意思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使不懂原文的读者能通过译文获得原文的信息。换句话说奈达认为翻译内容高于形式。但他同时也强调,虽然形式处于第二位,但并不意味着形式是无足轻重或者说是不重要的。如果译者只注重内容而忽略了形式,那么原文的美感必将会大打折扣,译文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并缺乏原文的韵味;如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则原文信息就得不到忠实的传达,读者得到的是被歪曲的信息,译文除了华而不实以外,别无它用,甚至会起到误导的作用。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践意义
  (一)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理解 “功能对等”,灵活地加以运用,以便使该理论能够更好地为我们工作。例如:
  —Hey, whos the pig?
  —Are you talking to me?
  —He called him a pig.
  —Are you talking to me?
  —Shouldnt have done that.
  —Are you talking to me? They call me…Mr.Pig.
  这是《狮子王》第一部中辛巴的好友蓬蓬、丁满与鬣狗的一段对话。相对于狮子王中大段的台词,这段话可能并没有引起过太多读者甚至译者的注意。但在这里笔者要提醒大家的是关于最后一句话,最后两个单词Mr.Pig 的翻译,有的版本是这样翻译的:
  ——嘿,那头猪是谁?
  ——你是在叫我吗?
  ——他竟然叫他“猪”。
  ——你是在叫我吗?
  ——别这样。
  ——你在和我说话吗?他们都叫我……猪先生。”
  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蓬蓬是辛巴在自己流亡的过程中碰到的一位真诚的朋友,他在大自然中长大,懂得各种生存法则,同时为了朋友又愿意赴汤蹈火。这种角色颇有点像是《水浒传》中的李逵,其角色定位就是没有烦恼,没受过什么教育,但是非常重情谊,为了朋友能够两肋插刀的一个人物。试想,这样的一个角色怎么可能说出“猪先生”这样文明的话来呢?经过查找和对比,笔者终于发现有一个版本的译文比较符合蓬蓬的身份,“……你在和我说话吗?要知道,他们都管我叫‘猪大爷’。”这一译文虽然不太雅,但恰恰体现了蓬蓬豪爽、易冲动、好恶分明的性格特点,反而更加符合人物的身份,从意义事物层面上来说,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对等。
  (二)功能对等中“美”的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