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去来器效应(boomerang effect)

标签:
飞去来器效应回飞镖效应 |
分类: 传播心理学 |
From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刘京林等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飞去来器效应”是指宣传效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宣传不得法或不占有真理,引起宣传对象的反感,对宣传者产生离心离德的倾向。“飞去来器”是一种掷向远方仍然飞回抛掷者原位的弯棒形器物。用这一比喻说明引起逆反心理的宣传总是导致自我伤害。传播荒谬的观念,而且方法生硬,进行强行灌输,总要引起受众的反感。本来通过宣传想争夺群众,这种宣传反而吓跑了群众,使宣传者被“击中”,这就是“飞去来器”效应。为防止宣传出现“飞去来器效应”,就要求宣传者必须有纯洁的动机,有真实可信的内容,有分寸恰当的结论,有正派的宣传文风,而且情调、风格也必须是健康朴实的。(刘建明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第51~52页)
http://s6/mw690/af2272174dc557c4f97f5&690effect)" TITLE="飞去来器效应(boomerang
延伸阅读:
从传播心理学角度看,飞去来器效应的心理机制表现在受众的认知偏差上。受众的认知偏差是指在受众的头脑中,不自觉地形成的对传者或对新闻信息的误解,从而导致对传者宣传意图的偏离。当然,造成这种认知偏差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其中也有因传者自身的认知偏差使报道内容导致受众的误读。比如有的见义勇为方面的报道,在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的同时,却忽视了对那些挺身而出却惨遭不幸者(如救助他人反遭诬陷或受伤致残,或者牺牲后无人收尸;而被救助者有的恩将仇报,有的翻脸不认账,有的不知去向)人道主义的关怀,使一些普通百姓心里,对那些忘恩负义者的丑恶行径除了愤怒、憎恶外,还很容易萌生“幸亏我没摊上这种倒霉事”的暗自庆幸和今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我忠告。这就违背了传者的意图(即出现了飞去来器效应),这正是传者所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