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欣赏草书的美感才懂得写

标签:
草书欣赏 |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1)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2)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3)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日本小野道风草书《野公道风安几帖》是现存的珍品。宋代黄山谷的《李白忆旧游诗》堪称狂草的佳作。该作笔紧峭,痩劲奇倔,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本人书写的康熙《咏四面山》等也是很好的(吹牛的,别当真)。
一、草书的欣赏步骤
草书艺术的欣赏,是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要想欣赏好草书艺术,先须了解草书的特点,草书艺术的美在哪里。有人说,草书艺术的美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表层的外形美和深层的蕴涵美。也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点划飞动,笔情墨趣,结体多变,章法生动,线条优美,血脉连通,气韵天成,转化跌宕,气势磅礴,奇逸潇洒。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的斑斓,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
在书法史上,仅有“草圣”而无“篆圣”、“隶圣”。
在书法展览中,草书(或行草)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启示似在告诉我们,草书的成熟地位和淋漓酣畅的艺术表现力。
草书艺术的审美,包含欣赏与剖析两层意思,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欣赏以直觉感受为主,而剖析带有理性分析的过程;不过欣赏总要加以剖析,而剖析又含有欣赏的成份。“观书如览胜”,草书艺术的妙趣未必能一目了然,历险至深者始见奇观。
草书艺术之奇伟瑰丽,不在其表而在精神,需要心领神会,方入妙境。一般说来,我们对一幅草书(行书)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是这样的:最先“宏观”,欣赏全幅的整体气势,领略总的印象;然后“中观”,推敲全幅的结构美、章法美;最后“微观”,品味全幅用笔美、点划美、意境美。自远而近,由快渐慢,三者相辅相成,不宜或阙。
(二)草书的欣赏标准
欣赏草书艺术作品的标准并无定式。
对于同样一幅草书艺术作品,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素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同样的人因早年、中年、晚年的差别,其标准也可以变异。尽管如此,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欣赏书法标准多有概括。有人归纳为四点:气韵,选材,墨色,装背。也有人归纳为六点:形体,魄力,意态,流派,才学,气象。
我概括为五个方面:
1.线条美。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尤其是草书的线条,更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不仅有形状上的区别,方向上的不同,而且还有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草书艺术线条的千奇百怪、变化莫测,最能表现出一个草书家微妙的内心感受。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能给人以美感呢?
线条的力感
力感在传统书学中又称“笔力”,俗称“力透纸背”。书法线条的力感,是草书艺术的生命。
宋代米芾曾说:“得笔(指中锋用笔的效果)则虽细如髭发亦圆(指有立体感、力感);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可见线条的美不在于粗细而在“圆”。“圆”则“粗而不重,细不为轻”,劲健而有活力;“扁”则呆板僵滞,不给人以美感。所以,中锋行笔是草书中最重要的行笔方法。
线条的情感
中国书法的点、划、线充满着活力,韵律和节奏,显现动人的表情美。一幅成功的草书作品,是作者凝神结思,蓄情而发,一泻而出的情感流露。“以情感人,用情作书”,是书法成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唐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书写过程中的感情变化,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线条的节奏感
线条的呼应
“起笔为呼,承笔为应”。呼应之作用,在于将原来个自独立的线条贯通为有机的统一体。线条有呼应,就象有气在流动,就象被赋予了生命一样。
2.结构美
字的结构就是字的形状,草书字体的结构,既要合乎平衡对称,各部份对比照应;又有长短、大小、阔狭、疏密、横直和不同形状的种种富有新意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
草字的不同形态,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的结构美正是通过笔画的基本线条(粗、细、长、短、俯、仰、伸、缩)和偏旁的(上、下、高、低、宽、窄、欹、正)配置得当而取得的艺术效果。这种搭配的技巧,就是寻求结构美的方法。
3.章法美
章法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一幅章法讲究的草书作品,能表现顾盼有情、精神飞动、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
就章法而言,一点乃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通篇结构,引领管带,首尾相应,一气呵成。布白则是翰墨尘点的反衬,构成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份。巧妙的布白能使通篇产生游龙出水,云烟飘动的效果。
4.墨韵美
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有无神采,要看运墨是否灵活:即整行、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不宜完全一样。
墨色应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墨色多变给观者以视觉上的调节,使人感到笔墨似被赋予了生命,充满欢乐,生机盎然,欣赏者从而感到心胸畅快,情绪陶然。一幅用墨的佳作常常会“墨分五色”,粲然盈楮,使人如临画境;会轻重交替,起伏跌宕,使人如闻清音。
5.意境美
意境美是艺术形象中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交融契合的审美境界。草书的意境美,指的是作品所表现出作者在精神、审美、风格,及对欣赏者产生的感染力的艺术境界。如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全帖自首至尾,书家随着感情的起伏波动,书写的气势愈来愈盛,字亦越来越大。书作由平稳渐趋跃宕,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在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字时,书家感情到了一任自然,无法控制的程度:字写得既重且大,形成内敛外张、动荡不安的气势。书者这时把郁积于心中的苦闷、愤懑之情一并宣泄出来,尽付于笔墨之中。
我们说一幅草书艺术若能动人以美,就要求书家把炽烈真实的感情活动渗透到他创作的艺术形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