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 、郑燮代表作品

标签:
文化 |
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兰亭)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了,我们所见到的一些被称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这些唐人的摹本,也不失难得的珍品,“神龙本兰亭”便是其中之一。这卷《兰亭序》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传说唐太宗派人用几近骗取的手段得到了真迹《兰亭序》,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最后,深爱羲之书法的唐太宗将真迹带入了昭陵,留给后世无尽的遗憾(不带进去,现在也未必能保存下来,带进去了,它日或许能见到)。
神龙本兰亭。这是在流传至今的《兰亭序》摹本中最为精美的一本。因为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清晰,间架结构也是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显得自然生动。
古人云:“摹书得在位置,失在神气。”而我们却能从神龙本兰亭上看见王羲之书法神清骨秀的艺术风神,真无愧于后世各代书家对它的高度评价。
王献之中秋帖
http://s14/mw690/003cOV3ugy6KClqVNiled&690、郑燮代表作品" TITLE="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爲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无署款。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从行笔中可知,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历行书题“至寶”两字。
前隔水乾隆御题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题签“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
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北京“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经宋代宣和、绍兴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建国前和王珣《伯远帖》一起被典当于香港一家外国银行。1951年底,典当期将满时,国外有人意图购获,周恩来总理闻讯,当即指示有关部门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宋内府《宣和书谱》、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清河秘箧表》、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颜真卿《多宝塔碑》书法赏析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一说为琅琊临沂人。玄宗开元进士,出为平原太守。肃宗时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刑部尚书,累进封鲁郡公。颜真卿家学渊源,精於书法,师承褚遂良、张旭,而自成一格,是唐代的大书法家。此碑首题“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正书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也是颜传世最早之碑。是碑点画丰腴,用笔劲健,结字茂密,体势端庄,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盛时泰《苍润轩碑跋》谓:鲁公书《多宝佛塔碑》最窘柬,而世人最喜』王世贞《艺苑卮言》又谓:『《多宝佛塔》结法尤整密,但贵在藏锋,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耳。颜真卿书早年学褚遂良,后乃上溯北碑与篆隶,又从民间书法中汲取养料,而又有与唐人写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入古濯新,自创己意。最后熔铸出丰腴雄伟、端严庄重之独特风格,卓然成为开宗立派之大家。颜真卿的楷书平画宽结显然是汲取了汉隶之体势,点画浑厚而苍劲显然是汲取了篆书的笔意,看似平正但绝不板滞,看似丰肥而实具风骨,看似浊而实清,看似拙而实巧,庄而不险,从容从法度中来。苏轼评其书谓:一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欧阳修《集古录》亦日:『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观颜真卿的楷书,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正气,如大臣正色严立于庙堂,有凛然不可犯之色。
“三绝”之书——张旭
http://s12/mw690/003cOV3ugy6KClxVswj6b&690、郑燮代表作品" TITLE="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
http://s6/mw690/003cOV3ugy6KClyrNl305&690、郑燮代表作品" TITLE="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
在书法艺术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于自
他的草书代表作有《肚痛帖》和传本墨迹《古诗四帖》,正书有《郎官石记》等。《新唐书》卷二百二有传。《古诗四帖》,墨迹本,无款。
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五色笺。草书。竖28.8厘米,40行,凡188字。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子固”、“项元汴印”、“宋犖审定”、“乾隆”、“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鉴藏印。曾经宋宣和内府、明华夏、项元汴、清宋犖,清内府等收藏,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此幅草书,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滑之笔.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http://s2/mw690/003cOV3ugy6KClAybPrb1&690、郑燮代表作品" TITLE="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张旭
郑板桥喜将“茶饮”与书画并论,他在《题靳秋田素画》中如是说:“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这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
2、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代表作。他的《满江红》行书轴?是行草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板桥因为善画半竹,笔致飘逸,超越当时流行的媚俗风气之上,再加上他的书法往往汇合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而开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自称“六分半书”。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的是他的老师陆震(号种园)所作的《满江红》词一阙。全轴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行笔或拙实,或秀润,或凝厚,或飘逸,
《满江红》行书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