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发动我们的当代艺术?

(2013-05-26 11:28:04)
标签:

当代艺术

艺术与哲学

文化

杂谈

分类: 艺术当代

如何发动我们的当代艺术?

——在王璜生作品展上的讲话[1]

·孙周兴·

 

    我刚好在中国美术学院讲课,蔡枫教授说让我来参加王璜生作品展的研讨会或座谈会,我说很惭愧呀,没看过王馆长的什么作品,蔡枫就给我一本德文的《游象》,是王馆长在德国做的展览画册。那天晚上我看了这本东西,有不少感触。当时还联想到了一位艺术家,他住在比较偏僻的城市里,有一回让我去他的画室看作品,他一直在画城市建筑之间的边缘线,整天琢磨那东西,也不卖作品,画了十多年了,那种精神病般的劲头着实让人吃惊。我一开始站在他的一张画面前,离画五米远光景,没感觉,不知他想干吗,但又不好些说什么,就换了个位置喝茶,喝茶时离那幅画远了,角度也变了,突然间我被它打动了,体会到这位执着的艺术家在做什么。

    刚才在来开会的路上,我跟郭晓彦女士讲:艺术总归要感动人才好,对不?古希腊早期有个叫阿尔基洛科斯的诗人,是第一位抒情诗人,相传他爱上了某某人的女儿,但某某人死活不允许女儿嫁给他,他就很生气,作诗大加讽刺,作完诗到女孩家门口猛唱,致使父女两人都羞愤自杀了。狠不?一个诗人能把别人唱死,这是什么状况?这当然是个传说,但传说不是无来由的,是寄托着当时人们或后人对于艺术的理想和要求的,是希望艺术有某种强大的力量,甚至要有让人死去活来的神力。的确,后来荷尔德林还称诗人是“半神”呢。

    我前一阵在中国美院做一个报告,讲“格瓦拉与瓦格纳”。瓦格纳当时赋予艺术以革命性的品质,在艺术史上他是“总体艺术作品”概念的首创者,在他那个时代极具革命性。瓦格纳起初闹革命,没成功,最后他在艺术上成功了,让全欧洲的贵族们特别是女人们跑到拜罗伊特去听他的歌剧,据说就是去哭的。后来,有没有到崇拜罗伊特听歌剧,在那儿笑哭一场,变成女人之间相互炫耀的一件事。哲学家尼采后来把这种状况描写为“催泪弹”,很是嫉妒,因为他自己的哲学当时还达不到这一点。伟大的艺术、伟大的思想就必须赋予自己的作品有这样一种感动人的力量。作品感动不了我们,我们要它干吗?

    艺术的感人力量从何而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当下语境/情境发动起来。高士明博士刚才说要“不中不西不古不今”,我很赞同。我们艺术也好,哲学也好,不能总纠缠于什么中西古今,我们现在就是要不中不西,不古不今。如果我们还总是纠缠于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我们永远跳不出来。一个多世纪了,我们国人在古今中西之争中陷得太深,脑子都浆糊了。老一辈人物中,大概只有我老乡鲁迅先生是个脑子清楚的人,他说我们都知道保护国学和传统,谁不知道嘛,但首要问题却在:谁来保护我们呀?是的,是个人都会守隐私,护私产,看牢自家的东西,每个人都会珍视自己的过去,这还用说吗?但,我们的出发点永远是我们的生活世界,我们的活生生的当下语境;我们的目标也永远是我们的当下生活。我们不能再落在自设的圈套里了,我们得多想想艺术的当下性和未来性。

    王璜生作品可为标本,是中国传统艺术样式向当代艺术转置和切入的一次试验。这次展览的三个系列的探索,具有很强的革命性。策展人冯博一的前言也写得蛮好的,三块的定位也不错,所谓“隔空·介入·居间”,以我的理解,是艺术家在样式、材料、观念三个方面所做的尝试。其中“居间”一说最让我有感触,在我的表达里面是“之间”。我昨晚讲课,讲到“之间性”,以为是当代哲学和艺术的共同处境。在外部世界的稳定性与内部世界的确定性受到怀疑以后,“之间性”成了一大问题,动摇和不安,无所依傍成了常态,当代哲学和艺术如何定位定向,如何启动都成了问题。或有人说我已经重获确定的中心和依据,我想多半或者是唬人的,或者是落入了老套。

    昨天课后讨论中,有学生就问:出路在哪?你觉得以后的艺术会是什么样?我当时开玩笑说:我知道出路在哪我还在这儿呀?但这个问题却是认真的。所谓出路在哪,意思就是要问:什么是当代有力量的艺术和思想?或者就艺术来说,如何发动我们的当代艺术?如何启动具有当下性和世界性的中国当代艺术?

 

                                                     2013年4月29日记于上海



[1] 在《无边——王璜生作品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即兴讲话(浙江美术馆,2013年4月28日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