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护汉语的纯洁性

(2012-09-09 22:22:16)
标签:

杂谈

纯洁性

文化

分类: 旧作收录

 

维护汉语的纯洁性[1]

 

 

    我有两年时间不在国内,回来后碰到许多新鲜的物事,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比如说,我是从一位出租车司机那里才知道什么叫“三个代表”。他当时瞪大了眼睛:什么,你连“三个代表”都不知道?看你还像个读书人,有没有搞错啊?我说真不好意思,我的确不知道啊。可见确实是落伍了。

    现在的报纸差不多要让人读不懂了。按说我也算是读过几年书的,是认识几个字的。但今天的报纸文字真是难了。新词太多。有些还可以,想想还能想明白,比如说“打造”,如今到处都在用。有些词语大概需要作一番专业的解释,如“物流”、“茂物”之类。不过终究还是汉字,即使一时猜不出来,慢慢总会弄懂的,不至于太恐怖。时代在变化,语言也在变化和丰富,这是正常的事,用不着大惊小怪。

    可怕的是眼下报纸上越来越流行英文速写了。我读2001年10月21日的《钱江晚报》,留心了一下,正文中竟有下面这么多英语速写:APEC,WTO,CEO,CTO,TOM.COM,IT,漂亮的MM,男性DD,AOL,B to C,CD,ADSL,CXO,VCD,DVD,PA18,AC,BBS,TM-32等。因为其中多数是反复出现的,有的出现了几十处,所以实际上可以说已经泛滥了。这些速写字母没有任何解释,有几个可以从上下文中猜出意思,有的根本就猜不出来了。在座各位和我一样,都是有知识的分子,不但识汉字,外文也学过一点,但我敢说也未必每个人都能把我上面列出的这些速写都翻译成中文。大家想想看,我们都不懂,一般老百姓会如何?想想我可怜的老父亲,他的老花眼镜大概是没有用了。

    我在国外时经常向外人鼓吹汉语的好处。一个德国大学生读不懂德文报纸,被认为是正常的,而一个小学毕业的中国人,只要不是白痴,就可以读懂中文报纸了。一个德国人需要五、六千词汇才能读报,且未必就能读懂了,而一个中国人大概只需要1000-2000千词汇。汉语词语组合灵活,组词能力强,比拚音文字更能吸收外来语,而且可以做到增新词而不增字。比如说“电风扇”是一个新的词语,但“电”、“风”、“扇”三个字却是古已有之的。又比如“电视机”、“电冰箱”、“手机”之类的新创词,细想一下真是妙不可言,体现了我们母语的伟大和奇妙之处。在不到二个世纪的时间里,汉语消化了西方学术文化的差不多全部内容。一开始不免有些艰难,不得已的时候采取了音译法,比如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沙发”、“逻各斯”之类,但无论如何,即便是音译的办法,到底也守住了“汉化”这个低限,这个最低的要求。如果不守住这个低限,后果将是严重的,直接的后果之一是:我们以后要不要把未经汉化的外来词(如上面引的这些)纳入词典中呢?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该怎么来编排?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美国主义时代里,汉语相对来说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避免受太多的污染。但现在,形势变化之快令人吃惊,我只能感叹强势文明的威力了。像现在这样糟蹋下去,我们就有点“败家子”味道了。报纸是为大众的,要让人快速阅读和理解。报纸要有语言责任感,要在维护母语纯洁性方面做点工作,尽一点力量。

    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和愿望:母语是我们大家的,要善待之,要小心轻放!

 

 



[1] 系作者2001年10月25日在《钱江晚报》副刊座谈会上的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