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记〉选读》中人物生死观

(2012-09-10 12:47:19)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考教学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优秀人物的生死取舍的意义,领悟《史记》的生死观;

    2、体会《史记》的精彩语言的表现力。

    二、教学设想:

    《〈史记〉选读》不仅是一本优秀的文学教材,更是一本优秀的文化教材。在这门选修课程的教学中,按部就班逐篇教学不仅教学时间难以保证,也无法达到从宏观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以专题教学的形式,对教材进行多样的整合,以达到点面结合、精读泛读互补的教学效果。

    本课就是一堂专题整合教学的尝试课。《史记》是一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书,它深含着司马迁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独到思考,因而,《史记》选修内容的研读过程也应该成为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过程。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揣摩文本,分析人物,品味情节,体味语言及作者情感,不断增强文化意识,汲取文化营养。《史记》的生死观就是其中值得研读的话题之一。

    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学生面对生死缺乏思考,也懒得思考。毕竟时代不同了,人生价值与意义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仁人志士之死,必然是许多中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的。然而一旦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了秦汉及其以前的社会背景,再去分析《史记》人物的生死观,引导学生发现太史公“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一生死观之伟大,就能够引导学生在“选择死”——“不畏死”——“不畏生”三个层次的探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引发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本课的设计目标就在于此。

    主要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研读法,诵读法等;

    主要教学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情莫不贪生畏死,……”

   (二)研讨《史记》人物(项羽、屈原、田光、李广、召忽、侯嬴、公孙杵臼、程婴等)慷慨就死的语段。(任选3至4段即可)

    1、学生分组从《〈史记〉选读》中的人物中任意选择一个人物的死来进行赏析;

    2、体会这些人物慷慨赴死的不同追求;

    3、探讨对这些人物慷慨赴死行为的评价(或感悟)。

  (三)研讨《史记》人物(蔺相如、荆轲、高渐离等)在视死如归的语段。

    1、学生任意从《〈史记〉选读》中的人物中选择一个人物的典型描写来进行赏析。(可以略析。)

    2、探讨作者对这些人物的不畏死的精神的评价(或自己的感悟。)

  (四)研讨《史记》人物(韩信、管仲及司马迁本人)在生死抉择时选择“生”的语段。

   1、研讨韩信忍“胯下之辱”的语段。

   2、研讨管仲“幽囚受辱”的语句。

   3、从《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中选读司马迁忍辱负重的语段。

  (五)研讨司马迁的生死观

   1、结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人生启示

  (六)布置作业

   请结合《史记》中的相关篇目,就司马迁的生死观(或名利观、荣辱观等)写一篇读书心得。

 

   附板书:

                     生死的抉择   人生的追问

 

                                   

       

                  珍惜生命,更珍重生命的价值

 

附:《〈史记〉的生死观》学案

——《〈史记〉选读》中的人物生死抉择片断赏析

一、学习目标

1、体会古代优秀人物的生死取舍的意义,领悟《史记》的生死观;

2、体会《史记》的精彩语言的表现力。

二、阅读《史记》中的片断,并体会加点语句的含义:

1、项羽之死: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项羽本纪》

2、李广之死: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李广列传》

3、屈原之死: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

《屈原列传》

4、田光之死: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刺客列传》

5、公孙杵臼之死:

   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赵世家》

 6、程婴功成求死: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赵世家》

7、侯嬴之死:     

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晋鄙嚄唶(huòzè,勇猛强悍,叱咤风云)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于是公子请朱亥。… …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魏公子列传》

 8、蔺相如两斗秦王: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

 9、高渐离以筑朴秦皇:

   始皇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刺客列传》

10、荆轲易水寒歌,一去不还: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刺客列传》

11、韩信忍胯下之辱: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淮阴侯列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