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对所得税会计的通俗理解

(2014-05-03 12:54:34)
标签:

所得税

分类: 张唏唛

一、计算步骤

首先算应税所得=税前会计利润+可抵扣差异-应纳税差异(可以理解成所得税年报的应纳税所得税加调增减调减)

应税所得乘以税率就是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接着算所得税费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即从会计角度看现在交的加将来要交的减将来可以抵的)

递延所得税资产=当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变动额*所得税率(可抵扣说明资产小于计税,负债资产大于计税。以资产为例,变动额就是期初的帐面-计税与期初的帐面-计税比较)

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变动额*所得税率(应纳税说明资产大于计税,负债资产小于计税。)

 

项 目 计算过程
税前会计利润  
永久性差异 罚没支出 
国债利息收入
无形资产研究费用的追加扣税额
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的追加在当期产生的摊销额影响
暂时性差异 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新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产生的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预计负债产生的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应税所得 等于税前会计利润经过上述加减
应交税费 等于应税所得乘以税率
递延所得税资产 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 新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税率  
本期所得税费用 等于应税所得+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分录借贷方

会计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一般记借方,税法上算出来的放在应交税费,记贷方,递延所得税可借可贷。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年报数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     负债增加在贷方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    资产减少在贷方

如果可抵扣增加,应纳税增加,会计分录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负债    

如果税率发生变动,则当年的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发生额(登账额)=年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新税率-年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旧税率;
  当年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登账额)=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新税率-年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旧税率。

递延所得税对应的科目
1.所得税费用(大部分都是)
2.资本公积:某项交易或事项在会计上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递延所得税也应计入所有者权益
  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
3. 商誉: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的

三、背诵口决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算原理
  ①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②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会追加应税所得,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会冲减应税所得;
  ③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匹配“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新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列入借方,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列入贷方。
  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本期发生额(登账额)=当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变动额×所得税率。
  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该时点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⑥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⑦新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会调减应税所得,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会追加应税所得;
  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匹配“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新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列入贷方,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列入借方。
  ⑨“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发生额(登账额)=当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变动额×所得税率;
  ⑩“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该时点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根据规律1可推导出如下规律:当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四、阅读材料(转)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在所得税的问题上,会计的计税基础和税法的计税基础是不相同的。比如,开办费,新会计准则规定要一次性进损益,而税法允许在不短于5年的时间内摊销;又比如,职工薪酬,会计上面只要出了前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成本费用,而税法上则有个标准,标准以内的才让扣,标准以外的,必须老老实实交税。
  这样一来,我们按照会计准则计算有一个利润总额,以它为基础可以算出一个所得税;而根据税法规定,调整利润总额,有算出一个税法上的所得税;这两个数额是不相等的。为了表示区别,我们将会计上算出的所得税都计入“所得税费用”这个科目,一般放在借方,它是企业的一项费用;而税法上算出的就放在“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它是一项负债,一般在贷方,是我们这期要交给税务机关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先有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后,才有所得税费用,通过计算“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来确定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如何计算呢?如果税法算出的所得税大,那么贷方比借方大,为了使会计分录平衡,递延所得税放在借方,是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会计算出的所得税大,则递延所得税放在贷方,是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
  总结一下,出现的分录有两种形式,两借一贷或两贷一借;其中两个会计科目是卡死的,所得税费用在借方,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在贷方,递延所得税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下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
  对于会计和税法的所得税差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暂时性差异、一种是永久性差异。从字面上就很容易理解所谓永久性差异是指会计和税法的规定标准不同,差异一直存在,以后是没得调的。比如,前面说的工资认定标准不同,差额就摆在那里了。暂时性差异呢,虽然税法和会计认定的时间不同,但总额是相等的,现在少交税或多交税,以后年度是可以转回来的。比如折旧,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是100万,2年内折完。会计上用平均折现法,每年折50万,税法上用加速法,第一年折60万、第二年折40万,那第一年会计上的60万和税法上的40万就是暂时性差异。
  还是看折旧的这个例子。
  看第一种情况。会计折50万,税法折60万,会计算出来的利润总额比税法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要大,会计上算的所得税费用比税法算的应交税金要大,我们这期交所得税是按税法规定来交的,交了比较少的部分,会计上算出来多的部分在未来是必须交的,即未来应纳税,未来要交对现在来说就是一项负债,用书上的术语来说,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一项递延所得税负债。
  看第二种情况。会计折50万,税法折40万。会计上算的所得税费用比税法算的应交税金小,税法上交出去的比较多,未来可以少交点,即未来可抵减。用书上的术语说,就是“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是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
  上面说的是从利润表的观点来看递延所得税,从资产负债表观点同样可以解释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先略去“递延”的概念,来看看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那么从会计角度看,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更大,这部分是未来要交税的,就是“未来应纳税”,这部分差异即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相反则是可抵减暂时性差异,是递延所得税负债。
  对于负债,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可以参照上述解读理解。
  总结一下: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导致未来期间增加应纳税所得——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
  可抵减暂时性差异:导致未来期间减少应纳税所得——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