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w690/003cOH18zy7koeRbWLva1&690
我相信,很多人一开始一定跟我一样,看到军师联盟里的杨修,就很讨厌。瞧他趾高气昂、嚣张跋扈的样子就很想甩他一巴掌。尤其杨修为了救自己父亲,陷害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如果没看过《军师联盟》的人,可以看以下简单交代的剧情,杨修的父亲──杨彪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满,参与了董承发起的「衣带诏」事件,而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也参与了此事。某次,行刺曹操的计划失败后,杨修为了救父亲,运用自己临摹他人字迹的陷害司马防入狱,救出了自己的父亲杨彪。因此,杨修从陷害司马防开始,就一直被丑化,为了衬托司马懿的机智还有忠孝的情操,杨修变成了一个不择手段的小人。
http://s12/mw690/003cOH18zy7koeTk3Hl9b&690
在十多岁的学生时代,就听过历史老师讲过杨修,对杨修这个人颇有印象,知道他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让曹操自叹不如。但却也因为过于聪明、锋芒过露,让曹操备感威胁,因为忌妒杀了杨修。另外,历史老师也说了一个在《世说新语》中讲到了一个有关曹操和杨修的故事。有一次,曹操和众人路过曹娥碑,在碑的背面写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不解,问杨修。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不说,让我思考一下。」结果行了三十里地,曹操才猜出是「绝妙好辞」。但他想让杨修先说说看是否和他理解的一样。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合到一起就是为「绝」字;幼妇,少女也,合在一起就是「妙」字;外孙就是女儿的儿子,就是女子,合在一起就是「好」字;齑臼专门用于捣葱蒜的器皿,葱蒜又都是辛物,受辛两个字合起来是「辞」(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正面碑文的赞美。」,于是曹操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我的才智不及你,感觉你比我快了三十里)。这里似乎感觉出曹操非常喜爱杨修的才华,可是后来也因为杨修的才华外露而杀了他。而《三国演义》里更把杨修的死因总结于恃才放旷,不过关于曹操忌妒杨修的才智或是杨修恃才放旷的理论都被推翻了。有更多学者指出,杨修其实谦恭有礼,人际关系也颇佳,《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中说:「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这里的太祖就是指曹操,指生前杨修是很被曹操器重的。所以,曹操不可能是因为忌妒他的才华或是个性过于恃才放旷而杀了他。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因为卷入曹丕和曹植的太子之争,曹操为了稳固曹氏王朝政局,唯有打压杨修,也不得不除掉杨修了。这么说来,历史上的杨修死得还真是有点冤枉。
http://s1/mw690/003cOH18zy7koeVJKOA60&690
但《军师联盟》里的杨修,就演得和《三国演义》里恃才放旷有点相似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编剧手法大概是为了美化司马懿,或满足许多观众爱看恶人有恶报的戏。每次杨修用拇指和食指在摸下巴的举动,就让我觉得他演小人演得蛮生动逼真,这可能也要夸赞一下演杨修的翟天临,虽然把杨修演恶了,但却因此让人印象深刻,有时演坏人比演好人更容易博得观众欢心。至少,我还蛮喜欢看《军师联盟》里的杨修。
再说,这《军师联盟》里的杨修虽然被丑化了。不过演到杨修因为鸡肋事件注定走进死局,他将鸡肋的解读散播到军中以致动摇军心,让曹操决意要杀他。在《军师联盟》里的杨修可就没像历史里的杨修死得那么冤枉了,甚至会让人觉得他死有余辜。但我倒觉得死前的杨修的处境颇令人伤感,套句大陆的用语就是很走心。我记得杨修要被架去刑场时,他对司马懿交代了一些话:「曹丕乃阴刻之主,若是哪日曹丕容不下子建(曹植)公子了,还望仲达(司马懿)能从中周全」。真是应验了曾子说得这么一句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而当司马懿去牢中看杨修时,杨修说了一些话都很走心:「我以为我比别人快出三十里,但恰恰是这三十里就可以要了我的命」、「我们左右不了胜负,我们唯一能争得的是,执黑或执白而已」,司马懿点头说:「在下,深以为然」。杨修露出笑脸说:「人生得一知己,难得,仲达,此时若是有酒,你我当共饮一杯,岂不畅快」,刚好监斩官程昱带着曹操斩杀杨修旨意前来宣读。杨修看见监斩官属下手中的酒,大笑一声:「我的命运变得好起来了,说有酒,酒就来了。」这时又显出杨修洒脱的个性。
http://s1/mw690/003cOH18zy7kof26M9i10&690
最后,曹植哭喊着「德祖,德祖」,但任凭他怎么哭喊,杨修的死已成定局,我不否认杨修的死,忽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泪。杨修躺在断头台上,飞来一只蝴蝶,停在他的面前,他用嘴巴一吹,蝴蝶就飞走了,这蝴蝶也象征着杨修的生命,结束短暂而美丽的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