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公开课《会动的“画”》

(2016-05-11 15:35:12)
标签:

综合组

分类: 教研活动记录

城北小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美术公开课《会动的“画”》

时间(周次)

13

地点

美术室

主持人

叶金德

记录者

汤春平

 

 

刘千慧、汤长好、陈欢欢、金春爱、叶金德、盛叶、汤春平、外校老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连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

    1.欣赏会动的“画”,谈话引入。

    (1)欣赏课件:会动的“画”。

    教师:“有趣吗?这是一个简单的动画(连续的动作),接下来展示复杂有趣的动画。”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

    “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2)欣赏道具:会动的“画”——手翻书。

    教师:示范道具手翻书。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跟变魔术似的。”

    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

    教师(边操作边说):  “它好像是一本连环画,你们看,快速地翻动页面,会有什么感觉?”

    “原本一张张不会动的画面,现在为什么会动呢?”

    “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连续变化的画面,视觉上造成画面会动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

    2.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  “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教师:  “这一格格画面之间有什么不同点?有什么联系?整体上接下去有什么规律?”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  “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  “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4)示范教具: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PPT展示体操少年不连贯的两张步骤图。

教师:  “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提醒: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来回反复播放,使学生感受动作的效果更强烈一些。)

3.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教师:  “刚才老师所示范的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

“想一想,除了老师展示的方法,你还有其他办法让纸上的画动起来吗?”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

小结:  “抽拉式”“转轮式”。

4.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

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

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

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欣赏会动的“画”:《鸭子下蛋》。

教师:  “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3)拷贝的方法。

教师:  “可以通过‘摹’的方法,利用一张薄的纸,将相同的部分摹在纸上,再放在第二张纸上面刻一刻,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拷贝纸的作用),第二张纸上就会有一浅浅的印子,再根据印子描出形体,需不同的部分留出再画。”

小结:通过拷贝的方式,摹印需要相同的部位(或利用光线透视的方法),并留出需表现不同的部位的位置。

5.提出作业要求。

(1)用手绘的方式设计多个动态连续的画面(动态越多,画面连续效果越自然)。

(2)选择适合的方式让画面自然地动起来(除了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让画动起来),要求动作自然,效果连贯。

6.学生进行会动的“画”的创作。

建议:动作快的学生,鼓励可将手翻书做得厚一点。

7.展示、交流。

出示评价要素:

形象是否连贯?

动作是否自然?

制作是否精良?

操作是否方便?

(1)学生根据评画要素,边玩边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会动的“画”。

(2)教师小结。

8.拓展。

(1)启发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教师:“今天我们是用手绘的形式制作会动的‘画’,还可以用什么形式来制作呢?”

学生:思考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会动的“画”。

小结:如“拍照所形成的连续画面”“微电影”……

(2)展示照片形成的连续画面。

教师:“生活中还有很多会动的‘画’,都是利用‘视觉暂留’这一原理而产生生动有趣的动画效果。”

学生:欣赏、感受。

(3)展示微电影《快乐周末》。

学生欣赏、感受。

(4)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多角度思考,联系生活继续尝试不同的方式方法,制作会动的“画”。

 

 

http://s14/bmiddle/003cMfS0gy71BdMuG970d&690

http://s5/bmiddle/003cMfS0gy71BdNQBiAa4&690

http://s11/bmiddle/003cMfS0gy71BdOyw1s0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