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高学困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心得体会

(2017-12-25 11:58:25)
标签:

365

分类: 小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

                 提高学困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心得体会

马颖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也不能掉队。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种现象不容乐观,那就是生活不“困”学习“困” 的学生变多了。那么,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好起来呢?爱因斯坦说过“兴 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献给爱心,带来希望
  学困生不仅学习“困”,心也“困”,因此老师一定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如果老师真正将自己的爱心倾 注给学困生,那么,那些学困生就会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如果喜欢和敬佩一个老师,就自然而然去喜欢他所上的课,这种亲近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十分有利于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困生逐步由“厌学”转变为“愿学”,直至“乐 学”。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关爱学生呢?我觉得应始终做到“心到、情到、人到”。“心到” 也就是说老师时时处处都要首先想到学生 的利益和困难,特别是学困生的现状,要不定期与学困生交流,化解其思想矛盾;“情到”是指教师要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与学生真诚相待,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不讽刺、冷落他们,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互信、友爱的新型师生关系;“人到”是指教师总会在学生最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出现,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和依靠。只有我们不再冷落和瞧不起学困生,不再刺伤其自尊心,学困生才不会与老师形成 感情上的对立而产生逆反心理,也就不会出现学习恶性循环。我们要始终坚信有爱就有希望。
    二、赏识教育,给予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因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要使学困生对学习有兴趣,就要想方设法让他获得成功,树立自信。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个眼神,一个触摸,都能产生意外的效应。而差生在班级中常常被学生鄙视,教师也有意无意的暗示,在学校受到鄙视,在家受到父母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存在厌学情绪。所以他们内心世界很需要得到肯定与表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班里有位差生,他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很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在这方面大力表扬他,放大他的优点,赢得了同学的认可,激发了他学习上积极性,同时学生也慢慢向你走近,对你产生爱,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近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正如孔子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每次的单元测试,我对成绩有进步的学困生当众表扬鼓励,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欢乐和喜悦。有些差生头脑反应慢,有时候一个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我则不厌其烦的引导讲解。差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给学困生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就给了他们勇气和力量,向着提升自我前进。
    三、授给学习方法
  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及时引导学生尝试和归纳学习方法,同时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课 前准备习惯、倾听习惯、坐立习惯、发言习惯、练习习惯、笔记习惯、解题习惯、讨论习惯、评价习惯、阅读习惯、演示习惯、自学习惯等。同时,我们要利用课外学习辅导,加强 学法指导,如指导学困生如何预习和复习、如何审题和检验、如何识记知识、如何参与学科实践活动等。我们还应博采众长,发挥团队力量,汇集他人智慧,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采用教师点拨、同学 互评、学法交流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优缺点,进而改进之。学困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习上的“尴尬”就不会再发生,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就随之而来,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新课程是充满魅力的,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都充满了魅力。只有我们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改核心,为师者应多创新一些教学方法,为语文学困生撑起一片蓝天,重拾他们的信心,让他们远离“语文学困生”这个名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