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分层作业有效设计的体会
课题组成员
马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生应该对它充满兴趣,而这种兴趣应该来自于自身对语言的热爱和乐趣。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孩子从小就接触到它,于是对这种语言就会产生抗体,就会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作为语文作业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适时在语文作业布置中,从各个方面分层设计,提高语文作业的完成效率。
“布置作业是老师的事情”。我想不止一个人是这样想的。难道作业真的是老师说了算吗?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最具有发言权。中年级的学生一旦在低年级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知识后,就开始更加喜欢开放性的作业。他们就是希望机械性抄写的基础作业少一些而课外拓展性与能力性作业丰富一些。学生一旦爱上分层次的、分要求的语文作业,那么作业就不再是做给老师看的,而是会取得应该有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选择出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提高自身素质的合理的作业.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消化能力”
1、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同一个班集体内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尽相同,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分层布置作业的前提。基础知识不过关的学生由于受字、词掌握漏洞,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接受新知识较为困难,如果布置作业时一把尺子衡量,无异于揠苗助长。根据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分为三层。基础A层:对已学知识掌握良好,并具备相当好的学习能力,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究解决,积累到丰富相关知识,学有余力。基础B层:学过的生字词语掌握情况良好,句子的理解能力及语文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基础c层:没有掌握学过的生字词语,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新知识较为困难。
2、了解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同样的字词有的学生写一两遍就记住了,有的学生可能四、五遍都记不住,有的题目部分学生可能独立完成且游刃有余,有的学生可能独立完成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受到已有知识的限制,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表现出的学习能力总会比其他学生强一些,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作业,合理提出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感觉,那么学生在做作业时困难少一些,成就感多一些,兴趣浓一些,质量一定会高一些。
3、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启蒙老师,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文化水平较高,有的家长也可能不识字,可想而知,学生所受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不同层次水平教育下的孩子,他们的能力及习惯也是参差不齐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避免在教学中对家庭教育寄予过高的期望,也有利于利用家庭资源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能使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孩子都能得到提高。亲子互动类作业,许多孩子不一定能在家庭内完成,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后可以在班集体内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作业内容和作业量
1、基础c层学生常布置书写生字、新词,及时布置字词复习类作业,弥补字词掌握的缺陷,提高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促进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同时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适量布置语文常识类作业,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等”对于当天所学课文内容配套练习根据其能力圈划部分,鼓励完成。
2、基础B层学生,在巩固生字、新词的同时,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布置和课时相关的练习并要求学生能按时完成并能提出练习中的问题探讨、解决,此类学生思维能力居中,作业中常常会出现不会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允许学生作业中的遗留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家长或同学之力探讨解决问题。
3、基础A类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反映较快。在生字新词的学习过程中允许学生在做作业时以听写代抄写,减少抄抄写写的作业,在掌握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布置提高题和拓展提,或是同样的作业给予更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创新,积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对小问号一栏和资料袋一栏给予A类学生的要求会更高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答…收集有价值的东西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谈谈预习感悟”等灵活机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作业尽可能开小灶给他们,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交流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即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自学兴趣同时也给予c类学生学习的机会。
三、对学生的分层要求
学生有了选择作业的能力,也有了作业的内容选择,那么应该怎样更好地指导学生选择作业呢?我在引导学生选择作业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强制与选择相结合
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比较懒惰,明明有能力完成比较难或复杂的作业,但是怕苦怕麻烦,就尽挑简单的内容完成,针对这样的学生,我就根据平时对该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坚决要求他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敢再“偷懒”了。
2、必做与选做相结合
刚开始实施作业的分层实践时,学生有的只选择必做题,认为选做题是给优秀的学生做的,自己没有能力做选做题;有的学生只选择选做题,认为只有做选做题才能显出自己聪明,能力比别人强。针对这样的现象,我首先解释必做题与选做题不同的效果,及时提出只有一起做才能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并对不同等级的要求也做了解释,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等级的要求,不允许学生单调地选择作业内容。
3、单一要求与复合要求相结合
在“抄默”内容的选择中,经常有学生互相竞赛,看谁掌握的词语多,他们就既完成A级要求(抄写)又完成B级要求(默写)还完成c级要求(查阅字典,整理组合没有学过的词语),锻炼了拓展学习的能力。又比如在完成“语言直播厅”等拓展类的作业时,学生往往选择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分工完成后再进行整合,在完成的过程中既完成了自己负责的这部分知识,又学到了其他同学负责的那部分知识,其学习能力是综合的。针对这样的选择方法,我会肯定其态度,并继续鼓励,在班级中发扬光大,久而久之,
班级中就出现了“你追我赶”的现象,现在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不满足单一地完成要求了,开始探索与掌握怎样复合完成作业要求的方法,这是我最乐于见到的。学生在这样的作业中丝毫不觉得累,丝毫不觉得是负担,反而乐此不疲。
4、“广”与“深’相结合
语文的课外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运用与拓展。因为作业的内容来自于生活,所以不管要完成此类作业中哪个级别的要求,都涉及到各种学科、各种领域与各种能力的运用。比如“了解海洋动物”这一实践活动,c级目标是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海洋动物,B级目标是了解哪些海洋动物正濒临灭绝,A级目标是写一篇《保护环境、保护海洋动物》的文章。这些内容的完成涉及到“查阅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的综合运用,完成一项目标有的需要上网,有
的需要去图书馆检索,有的需要电脑打字,有的需要“列提纲——写作——修改——打印”的系列过程,涉及的学科除了语文还有自然科学等领域,一项作业的完成就包括了多项能力提高与多种学科的整合,其“广度’与“深度”正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可见,语文作业分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语文知识,还是一个提高和拔尖的过程。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注定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的面是不一样的,语文作为一门跨学科性质很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整合性,与任何一门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语文作业需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作业的设计不只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跨学科的魅力所在,使学生在“广”的基础上享受语文“深”带来的乐趣。
可见,语文在生活中本身就具有极大的生命力,语文作业就要体现出“活”。“活”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具有生成性,让学生不但动手,还要动脑,更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为他们服务。“活”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对语文作业充满期待,从活学中可以活用,从活用中找出方法,使学生无论从头脑还是动手的能力都有提高。我相信只有在基础巩固的基础上做一些“少而精”的作业,提高知识技能,扩大知识面,挖掘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相信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爱上语文作业。
加载中,请稍候......